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永清 《文教资料》2010,(25):106-108
头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彝族文化的宝贵的实物佐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在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表达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及文化内涵,是尚黑、崇武、自然崇拜等信念的物化。本文通过分析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挖掘彝族头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积淀,解读彝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2.
彝族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丰富,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吸纳和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从彝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建筑类型、观念以及建筑的传承方向等方面对无量山乡彝族民居的建筑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彝族民歌是彝族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目前国内关于彝族民歌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大理、楚雄、保山等滇西地区彝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还缺乏深入研究。挖掘、  相似文献   

4.
从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入手,以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生态环境决定了毕节彝族体育文化事象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毕节彝族体育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具有主观能动性。阐释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毕节彝族体育文化资源,从而促进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的姓名,蕴含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彝族的姓名是彝族语言运用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彝族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彝族姓名的命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民族传统观念及民族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对彝族姓名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六盘水市彝族众多,文化独特,社会性价值浓厚。彝族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有启蒙性、先导性、随机性等特点,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具有精神塑造、性格养成及文化传承的作用。运用访谈法分析六盘水市彝族文化在幼儿家庭社会教育的运用状况,剖析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让彝族主体从小认同彝族文化,为彝族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贵州彝族跳脚舞体现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贵州彝族本土文化,根植于当地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本文从舞蹈的内容、功能及表现形式等角度,对贵州彝族跳脚舞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彝族在世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体育是其中一块瑰宝。彝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射弩、磨秋、荡秋千、赛马等,这些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认同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加快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以彰显彝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彝族民间故事中的“真、善、美”,充分体现出其朴实、自然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彝文文献长诗是流传于民间,以彝文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书面文学,它直接脱胎于彝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故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属集体创作的作品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民族英雄是神话史诗与民间故事歌颂传扬的主要对象。彝族《阿鲁举热》、《包头王》是《支格阿龙》的神话变体,从流传形式看,它是依靠口耳相传,形成口头文学;从流传内容看,它以现实题材为口传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从源流关系看,三个版本均是同一主题承接重组的流变关系。为便于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金沙江南、北两岸凉山、永仁和哀牢山域的三个神话变异的英雄版本,以大凉山神话史诗《勒俄特依·支格阿龙》为主线,以小凉山英雄传奇《阿鲁举热》和哀牢山民间故事《包头王》变体为参照,从中揭示出英雄所处时代背景的历史性、民族性、传奇性、地域性和流变性的五个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南的黎族民歌、从形式到内容,从风格到情绪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些民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黎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对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及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彝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迷人的彝族音乐,滋养了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同时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文化。通过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探究,使彝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从而促进彝族音乐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对外展示彝族音乐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彝族先民凭着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良风美俗,其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威宁彝族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原生态气息浓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