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保来 《天中学刊》2001,16(4):75-75
“官当”,即以官抵罪,也即官吏犯罪,可以其官职来抵消其应受刑罚的全部或一部分。“官当”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制度。 官当之法始于晋。晋律中的“免官比三岁刑” [1](P945),是我国刑法史上最早的以官抵罪的法律规定,但晋时尚无“官当”之名。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律才正式使用“官当”的名称。陈律规定:“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作。其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2]北魏也有官当之法。北魏律规定:“王官阶九品,得以官爵除刑”,“五等列爵及在官品令从第五,以阶当刑二岁;免官者,三…  相似文献   

2.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谥文襄,南安英都霞美村(今良山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享年73岁。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明末,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崇祯十二年(1639)出任蓟辽总督。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兵败被俘降清后,协助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总督军务到江南,任五省经略使,在湖广“以守为战”,使国家迅速统一,成为清初的重臣。对洪承畴的功过历来褒贬不一,特别是他背明降清,被指责为“汉奸”。其实,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以偏概全,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待问题,而…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源于古罗马《民法大全》,后世民法典编体例及民法本7位多有移易,民法本位是民法典编制的灵魂。对民法本位的界定,学界说多奶模糊,对我国民法本位的取向亦多有偏颇,本提出,民法本位即民法的指归,指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即其出发点和归结点,我国民法位应坚持人的本位,即民的本位,市民的本位,个人本位。对梁慧星的我国民法应兼社会本位说提出质疑,认为社会本位应在社会法和经济行政法的份内。我国制定民法典应坚持民为本位,吸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乃至世界各国民法优秀遗产,不盲目套模,克隆。  相似文献   

4.
以已为镜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每天,他不是在大街上闲逛,就是和周围的一群孩子到庄园或河边玩耍,像个十足的嬉皮士。  相似文献   

5.
“官当制度”是封建法律的适用原则,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特权制度也随之被废除了,但是,它的特权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并没有从我们当今法制社会中完全消除。为了彻底铲除这种特权思想的影响,为了净化我们的司法圣坛,有必要对“官当制度”进行剖析。本文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发展过程以及对几千年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影响进行阐述,使我们了解认识它的危害性,进而寻求铲除其影响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以己为镜     
①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每天,他不是在大街上闲逛,就是和周围的一群孩子到庄园或河边玩耍,像个十足的少年嬉皮士。②爱因斯坦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她再三A爱因斯坦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现在不学一些东西,长大了如何能出人头地呢?”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为镜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君王以人为镜,善于倾听大臣的意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其实,做教师的,更需要一面镜子。最好、最真实的镜子莫过于那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们。从这面明亮的镜子里,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美丑得失。  相似文献   

8.
9.
以自己为镜     
有一个孩子,成天贪玩。他的父亲很忧虑地对他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现在不努力学一些东西,长大了如何能出人头地呢?”“这孩子不以为然地说:“你瞧瞧我的伙伴扪,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直到他16岁的某一天,他父亲做工回来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镜     
王敏洋 《山东教育》2005,(34):14-14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刚把算式“13-7”写在黑板上,就有不少的同学们大声地喊道:“6!”这一喊,扰乱了我原有的教学设计。我怔了一会儿,转而又一想:既然大部分同学已经会做这类题目了,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互相的交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呢?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为镜     
李镇西 《班主任》2014,(4):67-69
正今天早晨我离开乐山驱车回成都,一路上都在想着耿梅。昨天参加"未来班"聚会,让我最最开心的,就是见到了从广州赶来的耿梅。在我的"教育词典"里,"耿梅"已不只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成为我记忆里的一个标志,标志着我犯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以己为镜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每天,他不是在大街上闲逛.就是和周边的一群孩子到庄园或河边玩耍,像个十足的少年嬉皮士。为此.他的母亲每天都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无所作为.于是她再三告诫爱因斯坦:“孩子,你以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现在还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该如何谋生,如何出人头地呢?”而爱因斯坦听后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他的母亲:“妈妈.你难道没有看见我的伙伴们,他们不是也都和我一样吗?”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主要有三个:的、地、得,,这三个词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口语中没有区别,所以、书面语中常见有人把它们用错,小学生更不例外。有人撰文说,结构助词“de”主要表示中心词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准中心、词,确定中心词的词性。就可根据它们的用法,准确选用这三个“de”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 ,在批改作业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的字写得很漂亮 ,而且有些学生的字居然超过了我。这时我才忽然领悟了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正内涵。我为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欣喜和自豪。可我转而又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写字方面怎么能落后于学生呢 ?除非他们以后……想到这里 ,我忽然灵机一动 ,为什么不和学生比试比试呢 ?于是 ,我要求学生认真写作业 ,我自己也认真备课。每个星期利用班会课 ,把我的备课簿和学生的作业本放在一起展览 ,比一比谁写的字好。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 ,没想到学生的作业变得格外工整…  相似文献   

15.
镜子的用途是反映人的形象。古人根据镜子可以真实地反映客观存有的特征,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话用在今天仍有意义。在学校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出老师形象的美与丑,可以看出老师工作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平时多听听学生对自己的意见,善于从这面“镜子”里获取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对镜正己,适时调整,就会避免工作中的诸多失误。师者,人之模范。和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起来,“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行…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为镜     
以学生为镜这个念头,起因于不久前在《德育报》上读到的一首小诗———《镜子》(广东、王福),小诗全文如下: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那是您情感失控/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那是您自尊自重/如果学生生活在恐惧中,那是您失去了宽容/如果学生生活在友谊中,那是您有一个美好的心胸/如果学生生活在敌视中,那是您待人不公/如果学生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那是您爱深情钟/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您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这面镜子中。读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我心里很是为之一振,很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发生在15年前的一件事不禁再次…  相似文献   

17.
18.
国家领导人在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打破思维模式的坚冰。在认真观看学习了黄毅导师推荐的五节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始终要牢记,汝果欲上课,功夫在课外;艺多不压身,学科巧融合。备课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巧整合。课堂教学中要以情激情,以情促思;要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对话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要融会贯通,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一学期一次的评教评学活动。我一直认为这是“惯例”,所以,没把这件事过多地放在心上。但在结果反馈中,面对着一张张学生对我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意见的小纸条,我不能不重视了。说实话,从我拿到这些纸条后由气愤到理解,由感激到行动,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堂堂一国之君尚且以大臣魏征作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工作中的失误,真的不愧为伟人,了不起!我们做小学班主任的,也常常把自己当作镜子,观照孩子身上的美与丑、得与失,评头论足。其实,易位观之,孩子何尝不是一面珍贵的镜子?这面镜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你的方法对头吗?你把握细节了吗?你的眼光放长远了吗?你有爱的付出吗?如果你常常在镜子前照一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