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田兼好是日本中世纪无常文学的代表作家,《徒然草》作为其兴然所之,漫然书之的随笔作品是融入其一生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第155段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无常观。在第155段中,吉田兼好用细腻、思辨的笔触,阐述诸事无常的客观现实,用令人信服的说理文字,通过对自然事物变化的关注、世事无常的积极应对及对今世生活观的肯定三个方面,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表达其积极应对诸事无常的禅悟之心。  相似文献   

2.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从公元6世纪佛教通过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势力日益扩大,到奈良时代日本成为佛教国家,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变幻无常,虚妄的无常观对日本人产  相似文献   

4.
日本独特的饮食是日本人的祖先世世代代广泛流传下来的。近年来,长寿的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备受世界瞩目。基于此,研究日本食生活的历史发展、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特征,可以发现,其健康观是科学的、积极的,与自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兰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 ,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 ,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而《兰亭诗》作为这种山水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 ,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 ,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困谪岭南时期,苏轼深陷生存的困境,因对坎坷仕途彻底失望,加上受佛教"缘起性空"的般若空观的影响,苏轼深刻地洞察了虚幻无常的人生本质,但是他没有认同佛家一切究竟空相的观念,没有走向佛家遁世出世之路,而是积极调用儒道释的智慧,转向提升内在精神境界的超脱之路。他疏淡功名,以心为本,执着于"得一"的境界,致力于洞见"清净心",以达到同于道的境界;他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将生命存在意义置于自然宇宙的宏视中加以审视,因而贯通物我,升华心灵,形成了超然达观的生命境界。苏轼对虚幻无常人生的超脱精神融入了岭南时期的诗文书法创作,使之呈现出了超越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冲突的关系因何产生,又如何从人类自身出发去消解这对矛盾的现实反思,其内在逻辑是想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突破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制约。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理论在其内在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持了高度一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9.
"元气"说主张自然文学观。其中的禀气成文说认为人因禀气而有心神,心神的思虑功能让人具有写作能力。由于天下一气,人禀气而生,神作为气之精粹就能达到"道"的自由。然而,思虑著述耗气伤神,反而会限制神的自由。只有放弃智思、虚静养气,神才能实现正常的思虑功能与自由特征。在这样的知识传统中,刘勰发现了神思自由和语言有限、禀气有限和智用无涯两对矛盾,提出了以养气为核心的自然文思观。他承续"元气"说生成论和玄学的自然心气观,承认语言不能穷尽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以才气掌控技巧,以虚静养气畅神,用任物自得的方式为恰当的气神关系、思言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自然主义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是其诗歌、哲学思想中的核心。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主要主张自立意识、实践意识、自然为师意识,呼吁人们从自然中受到道德和审美的启发。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及德国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呼吁人们解放思想、独立自强、亲近自然,这对美国文化的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おもてなし」一词发源自日本平安、室町时代的茶道礼仪,使用历史悠久,含义深刻。近年,日本国内刮起一片「おもてなし」风潮,成为推广日本观光的代言词。「おもてなし」可以说是日本人独具的极其细腻的体贴之心和传统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它最大的魅力在于"款待之人的心意"。「おもてなし」这种文化源于佛教中「一期一会」的无常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样也成为了支撑整个「おもてなし」过程的内核。在当代日本,「おもてなし」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期待。同时它也成为日本人之间、日本人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一种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基于整体性视域和朴素唯物论立场,将宇宙、万物与人视为同源于"道"的自然性生成。人作为处于自然秩序之内的独特存在,应秉持主体性自觉,来感知和把握自我所处自然世界并进而指导自身目的性的生存。从以上论域出发,道家哲学围绕"道"的哲学阐释,在对自然的深切把握中强调人的德性生存,赋予"水"以丰富的德性象征,鼓励个体培育像水一般的"无为"善德,由此展现出与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德育旨向。总之,道家的"道"似乎隐遁无形、不明不显,但实质归结于人之"德"的命题之内,彰显出对人之德性与修为的深邃智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诗人和环境主义者,加里·斯奈德以他的生态诗歌闻名。他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推动了生态运动的发展。东方文化,尤其是佛学思想对他的生态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佛教生态观。《龟岛》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环保诗歌代表作。该诗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态观——融合了佛教缘起论与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本文分析诗文中这种观点:融入自然并尊重其他生灵。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是神道教,而对神道教的信仰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源于自然崇拜,有着深深的共同主义烙印,同时具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与开放性。"御柱"节是日本长野县诹访地区诹访神社最大的节日活动,其正式的名字是"诹访大社式年造营御柱大祭"。本文以日本诹访御柱祭为例,分析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早期儒家自然观与应用哲学霍有光顾利民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总观点、总看法,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必然影响这些总观点,总看法。我国早期儒家哲学,不仅无法脱离儒家自身的自然观去从事理论思维,而且自然观制约着整个哲学理论的构架,即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筷箸是日本人一日三餐必备的生活用具。日本的筷箸源于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筷箸文化。日本人不仅改变了筷箸的形状,而且赋予它更多的意义。筷箸在日本被称为"生命之杖",在日本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和神话、谚语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吃麦当劳索要发票就是爱国",这一观点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广东省一家杂志最近对1000名中学生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中学生们对"爱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吃麦当劳索要发票原本很"正当",就与杭州人在"知味观"消费后索要发票一样"正当"。只是前者被当做了一  相似文献   

18.
郭崇 《文化学刊》2015,(3):145-147
本文通过对日本历史及风土人情的深入考察,发现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渗透了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通过对价值观的探析,进而分析日本人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思维、研究日本文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这一休戚相关的古老命题时谈时新,人类对于超越自然承载力极限的苛求经久不息,但自古以来一直有人秉持尊敬自然的精神内核,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大自然才是唯一的向往,林语堂先生也不例外.林语堂先生的生态自然观早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初步认知的阶段就已培养起来,童年时代形成的敬畏自然之躯丰盈了先生的灵魂.福建漳州,素有"田园...  相似文献   

20.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