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受白璧德(Ie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文化观上,“学衡派”强调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反对新文化派提出的“弃旧图新”和“以西代中”的主张,不赞成新文化派对孔子和儒学的激烈批判,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主张伦理道德的改革而反对伦理道德的革命。在文学观上,“学衡派”以道德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视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浪漫主义而加以反对,并在“文学的历史进化观”、文学的新与旧、模仿与创造等问题上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观点相佐并,进行过论争。在人生观上,“学衡派”认同白璧德的“人生境界三等说”和“人生二元之说”,主张以“人生二元之说”为“道德之基本”,既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以理制欲”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荀子·正名》篇中的一些荀子关于语言的观念。本文商榷了一些简单地用现代语言学的观念来解释荀子语言观从而使其语言观狭隘化的观点。同时,本文也用了一些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去阐释荀子的语言观,但尽力多角度还原。本文主要讨论了荀子的语言产生观,词语观以及句子观。  相似文献   

3.
"欲"是荀子学说的逻辑起点,他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人的欲望,又以欲为性,分析了欲望的特点,主张人类利用"心"来调节欲望,消除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荀子论"欲"之说,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于我们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是指"话语"所包含的或体现的权力,即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通俗地讲,权力是"话语"的目标,而"话语"是获得、展示和运用权力的手段。国际话语权的本质,是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一国之地方性的理念和主张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一个国家要想成功确立国际话语权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解决"能够说"的问题。第二,动员各种资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军报社的讲话中指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内外宣的共同任务和主要区别点。共同任务就是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而主要区别在于,内宣是直接反映,而外宣是间接反映。我们就是要在“间接”二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荀子·强国篇》中保存了一段荀子游说齐国国相的文字,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次对话发生在齐湣王时期。然而,荀子在文中提及的诸侯形势和齐国内政,与齐湣王时代并不相符,反而更贴近齐王建早期的情形。本文以诸侯形势和齐国内政为线索,并将之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最终断定荀子游说齐相的年代,当在齐王建九年或稍后。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有限的意志,才会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第二,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方面,其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反对康德将婚姻视为"契约"。第三,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动机"说会造成一种片面的主观道德,主张动机和结果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5):74-74
徐东在扩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建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张稳态经济发展观;反对现代国家主义政治观,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反对现代个人主义文化精神,主张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反对现代“非生态论”世界观,主张整体有机主义“生态论”。  相似文献   

9.
“以和为贵”虽然是儒家礼学的中心思想,但儒家主张的“和谐”,原本就不是没有差等的“齐一”。孔子主张“正名”、“仁民爱物”,孟子认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或劳心,或劳力。”都隐含了“维齐非齐”的观念。荀子的“礼分”思想,无疑地可以视为这种观念的延续。只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较之孔孟,多了分具体实在。荀子的礼分思想,也很清楚说明“明分使群”的必然与必要。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差等,也就很自然的必须被强调,唯有确知了差等的存在,人才能确认自己的权限。而维持差等的方式,除了大众心理自觉的认知,更可以加上外在的限制,使得人群间界线分明、各守其分。这些外在的限制,依托着礼的面貌,在《荀子》书中有了朴素的开端,而在秦汉之际的儒者手中,被完全确立了起来,礼的阶级化于焉完成。本文之研究,旨在整理荀子的“礼分”思想之大要,并探讨其与阶级化礼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一生通过文学创作,探寻俄国社会的未来出路。他一方面主张用人性善的本质去宽恕恶;另一方面反对以武力革命抗恶,主张博爱。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托尔斯泰晚期思想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孔子和老子,对托尔斯泰的影响巨大,这从他前后期的经典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其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张佳佳 《职业圈》2008,(14):40-41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女性受歧视的现象。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凸现出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文章主要从五方面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并结合社会学理论提出一些对于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股权的性质是一个争论颇久的话题,目前学界提出的观点甚多。我国的民法体系继受于德国,物债二分的财产权二元体系影响深远,但股权伴随公司而生,权利设定应公司所需,传统的物债二分体系无法对股权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惯用思维促使人们思考一项权利是否可以融入现有的理论框架,但不妨大胆假设,股权是一种既非所有权又非债权的新型民事权利,股权具有其独特的来源、地位和作用,是一种公司法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爱泼斯坦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记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曾因反对沙皇暴政而坐牢,母亲也曾流放西伯利亚,1917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爱泼斯坦来到中国居住。后来天津的一家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见少年爱泼斯坦读书广博又善于观察,很具记者潜质,便聘15岁的爱泼斯坦当记者。  相似文献   

14.
对于英国庚子赔款的用途,国民党秉政前后主张不同。秉政前国民党主张利用英国庚子赔款来补助教育,其目的在于动员、团结民众,为革命凝聚力量。而在秉政之后,作为执政党,其角色发生了改变,面临的任务不再是革命和破坏旧政权,而是发展和建设国家,因此主张将庚款优先用于实业建设。综合考量,国民党秉政后,铁路等实业建设优先于教育事业,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庚款先用于筑路等实业建设,而后发展教育的方针,其实质不是筑路与兴学孰优孰劣,而是孰先孰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于劳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劳资关系是对立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劳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的,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激化.  相似文献   

16.
杨觅 《生态文化》2011,(4):16-17
刚过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生日。共和国又迎来“八一”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纪念日。84年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使命。从此以后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主要由家族成员出任的企业。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一般是谁拥有股票以及拥有多少。孙治本学者将是否拥有企业的经营权看作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荀子·赋篇》不作于齐国,而是荀子居楚多年以后浸染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从语体上看,它是庄重典雅的仪式性话语,不同于文献记载中君臣之间实际进行的说隐。《赋篇》带有明显的问卜遗迹,很可能是巫觋以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说隐对先王、先师举行的娱神祭祀。篇末《佹诗》和《小歌》相当于楚辞乱曰,是祭祀仪式的赋诵结束语。荀子虽是旗帜鲜明的唯物论者,但他并不一味反对巫卜,而是将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纳入其礼学体系的构建当中。荀子居老兰陵讲学多年,将当时发生在楚国的某一次娱神祭祀仪式笔录下来,即为《赋篇》。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是承载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蕴含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其中不畏强暴、敢于同一切反动的、压迫奴役自己的力量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是各民族民间故事共同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们勇于反抗并推翻凶狠残暴的统治者;面对貌似不可战胜的天神时也毫不畏惧;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反抗民族霸权;反抗家长干涉和阻拦,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种反抗精神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表达了各民族不甘遭受压迫和奴役,反抗社会不公不义,不畏强权,追求平等、和平、自由、幸福的愿望和要求。讲述好这些故事对弘扬、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与改革开放前沿地,革命历史丰富厚重,拥有大量革命文物资源。该文通过全面梳理广东革命文物资源的价值特征与基本概况,系统剖析当前广东在开展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文旅融合、红色传承等方面的工作现状,发现广东革命文物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涉及革命文物调查标准不够统一、保护利用顶层规划仍有欠缺、集中连片工作力度不够突出、文旅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等。该文基于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策略,重点围绕夯实基础、顶层设计、片区保护、联动发展、文化传承等层面,以期为广东革命文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