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心不二""即心即道""对境无心,对心无境"的本体论,主张真正的隐修是"隐心"而非"隐山",学道之人应当"在俗元无俗,居尘不染尘",以心契心,以道合道,在快活中修行。而古琴作为士人、道人养心之圣器,恰与白玉蟾识道、炼心的南宗丹道思想息息相通。白玉蟾视琴为道堂"气象清高"的标志、道人"和光混俗"的表征、道人隐心修行的圣器。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学琴与修道,理无二致,关键都是守住精气与心神,性命双修,以道为宗。而琴与剑、琴与月等物象又有天然的意义关联,其象征指向离不开琴士、道人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精神诉求。而白玉蟾还有浓厚的神霄"谪仙情结",故而其鸣琴舞剑、对月调琴又有了寻求神人相感、体道归真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无弦、一弦、两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十五弦、二十弦、二十五弦、二十七弦"等十四种弦数的古琴形制,其中又以五弦琴制和七弦琴制流行较广。特别是七弦琴,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使用的普遍性上虽略逊五弦琴一筹,但到了唐代,古琴演奏便完全成为七弦琴的天下,并一直影响、沿用至今。众多古琴弦制的存在,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古琴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于纠正过往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些偏失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5.
明代徐上瀛在其著作《溪山琴况》中提出:"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演奏者要在想象中去追寻乐曲的情感与意境。这恰恰也是纪录片与音乐的关系。这里的弦就是视觉画面,而弦外指的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7.
"君弦"指古琴第一弦,是基于琴弦与五声的象征意义而言,不能与五声对应的具体音高及其比例关系混淆。通过妙玉口中的"无射律"可以推知,黛玉调弦换调后所用的弦式是紧五慢一调,这与黛玉弹琴时的情感、情绪正相呼应。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后四十回有意模仿前八十回的写作风格,也展现了作者接续前八十回故事框架及人物命运走向的努力。然而,与前八十回相比,作者对古琴专业知识、专业文献与小说人物、情节之间关系的处理,显得"消化不良",对前八十回情节的呼应和故事框架的接续,也过于刻意。这意味着,后四十回作者有着高度自觉的"续书"意识,使得百二十回《红楼梦》成为了相对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是安徽博物院“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览的配套图书,分为“琴之序曲”“一方雅室琴以正心”“庭园风华琴同道合”“山水苍茫琴我归一”四部分,共收录80余件古琴主题文物的照片、尺寸、解析等信息,并以文物为注脚,讲述古琴的起源、形制、音色、减字谱、流派等基础知识和孔子学琴、一弦琴、无弦琴、伯牙子期知音情等历史典故,以及琴与士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抚琴修身、听琴、雅集、携琴访友等内容。此外,附录部分还收录了5篇学术文章,帮助读者深化对古琴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古琴,又称七弦琴。考其创制,相传有伏羲、神农、黄帝等“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绵延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堪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证诸中华元典,如《尚书》、《礼记》、《左传》等典籍,颇多与琴有关的记载。至于《诗经》里的“琴瑟”之句,比比皆是,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纵观古琴艺术发展史,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名曲名谱不胜枚举,名师名家传承不绝。“士无故不撤琴瑟”,在以礼乐为本,至隋唐以后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古琴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登堂入室,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琴棋书画并列四事,古琴位居其首,琴道琴艺已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中感荡心志、宣泄幽情的载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国宝家珍。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古琴音乐文化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无论是古琴的音乐演奏、文化的建构或者是琴学思想的传播在宋代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对宋代古琴音乐的发展之路、古琴和皇室以及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北宋方外琴人进行了分析,并对《琴史》作出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夏娱 《兰台世界》2016,(5):125-127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在古琴漫长的嬗递史中,尤其是文化史中,琴不仅只是一个音乐乐器,经数千年历史衍变,它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尤其受到上层文人贵族的喜爱.它是教化工具、精神伴侣、文化象征等.古琴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变革紧密交织,尤其在宋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宋代琴文化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历朝基础上传承并创新的结果,也是与本朝政治思想运动交织的结果,因此古琴的发展与文人阶层相互交织,本文从琴文化与宋代思想政治的关系以及琴文学尤其是琴诗入手,关注琴文化在两宋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张永刚  单辉 《兰台世界》2016,(1):124-125
梅庵琴派兴起民国,经历代传人设帐授琴,逐渐广布大江南北,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镇江梦溪琴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为梅庵琴派分社,历近30年,成为弘扬镇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0年3月,镇江古琴艺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其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虞山琴派是严澂所创,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古琴流派,历来都被琴史所推崇。本文就较为深入地介绍了虞山琴派严澂的"琴"生,以及从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来看其对后世琴界的历史影响,剖析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丘乐媛 《文化遗产》2015,(1):151-156
本文首先陈述白沙生活中琴事的无尽雅趣;其次,指出琴心本于真情,琴乐的价值依据在天道。第三,白沙认为天道无心,故有"素琴无弦"的琴乐理趣;第四,论述琴心不滞于有、无,体现出白沙"自得之乐"的精神追求;最后,指出呈现至美琴乐的琴外工夫包括"静坐"、"勿忘勿助"。  相似文献   

18.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存世的古琴图像和古琴实物资料可以为证。就目前所知,相关图像分别见于孙吴朱然墓漆盘、佛爷庙湾西晋墓彩画砖、南昌东晋墓彩画漆器、顾恺之《斫琴图》、邓县学庄彩画砖、南京西善桥刘宋墓模印砖画、丹阳萧齐三陵模印砖画、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内壁彩绘画、巩县北魏石窟寺造像、杨子华《校书图》等;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文琴等,均具很高的参考价值;另有一些存疑图像、伪作之器及学界误释者,亦有助于澄清史实,推进古琴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琴僧是琴乐和佛教两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对于琴僧的研究有利于使我们更加了解古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这里我们重点以琴僧东皋为例子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0.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种类甚多,主要有食器之鼎、簋、甗、鬲,酒器之爵、觚、卣、觯、斝、瓿、尊、彝、壶、罍,水器之盉、盘,乐器之铙,兵器之钺、戈等。这些铜器几乎涉及青铜器各类别,其在同一墓葬中常常与单一族徽铜器的种类不同,而铸造则显得比同墓所出单一族徽铜器的形体小、器壁薄、重量轻。复合族徽铜器见于同一墓葬,往往有主次之别:有些可能是墓主的子女及其配偶所铸造,有些可能是墓主的亲朋好友所赠送。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共有17种组合,有关墓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确定墓主生前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而随葬复合族徽铜器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与其它铜器配成一套或一组礼器,并不在于体现其族氏属性。这些情况表明,复合族徽可能不代表族氏组织,而仅仅是族氏关系,即为同族分化、不同族氏联姻或联盟关系的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