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叔叔     
陈亦权 《文化交流》2012,(10):43-45
今年62岁的理查德·希尔斯曾经是美国田纳西州的一名电脑工程师.他花了20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汉字字库并将其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中国网民知道他的壮举之后,纷纷感叹和惊叹. 关于汉字,希尔斯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这位令我一见就心生敬仰的清雅女子,生自日本的兵库县,她是闻名日本的一位书法家,且在国际上也名闻遐迩。 我们一向自豪地宣称:当今书法好像只合汉字有缘,而能以文字称之为艺术称之为家的,当然更非中国莫属了,不想日本的这位南鹤溪(Minami,kakuei)女士,却是这样一位既非中国人却把中国的汉字书写得非常出色的书法家。 说她“清雅”,是指她的容貌更指她笔下的字。我与南鹤溪相识在4年前的暮春。那次访日,真没想到这位名叫南鹤溪的女子,对浙江省对外  相似文献   

3.
俞绍宏 《文化学刊》2009,(5):112-11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表意特性的汉字是汉民族文化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与汉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其字形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基因。解读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是汉字学研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获得与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也是研究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粟子 《文化交流》2016,(2):54-56
正2015年11月30日,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会上发布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主会场悬挂着由808个汉字组成的书法吊灯,凸显了中日韩文化共享的意义。在我们的记忆中,"上""大""人"可能是最初最美的书写,而对汉字的书法练习,大概更保持有深刻的印象。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不仅为中国人所使用,还远播海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汉字首先传入与中国邻近的朝鲜、越南和日本。直到明朝,汉字才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汉字在东西方的传播在时间、方式和效果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汉字的传播与中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汉字传播史也是中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文鸽 《文化交流》2013,(10):F0003-F0003
2013年8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中国政府网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50余年来汉字规范优化后的最新成果,也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演变的最新一步。这一成果,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该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7.
汉字在日本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甚深。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在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汉字和汉语词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中老年人,对汉字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甚而可以说是崇拜。在他们看来,文章中使用汉字的多少,反映着笔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有时使用汉语词比和语(日本固有词汇)要高雅得多。可见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汉字文化包括的方面之广,内容多,内涵丰富,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表达的。因此,本文只想介绍日语中汉字的传入、汉字的改革及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朱祉默 《文化学刊》2022,(6):166-169
汉字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显著的特征之一。而汉字教学研究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首先思考汉字难教难学的原因,然后来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围绕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全面分析了汉字教学难点的来源、汉字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汉字教学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以期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礼仪黄瑞珍前言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互相依存;汉字沉积着中华文化的结晶;璀灿多姿的中华文化,也依靠汉字记录流传得更久远。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①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要创新形式,找到人们喜闻乐见而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载体来进行推广,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思想。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黑  相似文献   

11.
杨慧子 《文化学刊》2010,(1):110-114
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文明传世的载体。分析研究汉字同构设计,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书"对于当代的汉字同构设计有着诸多启示。本文还总结归纳出六种汉字同构设计的表现手法,分别是"巧借笔画,同构相融"、"锦上添花,寓图于字"、"化生万物,装饰肌理"、"组合相连,浑然一体"、"文字游戏,双关演绎"、"中西合璧,别有深意"。在汉字的同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进入中国式审美和哲学的语境,深入地斟酌推敲,结合造字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创意地置入切题的元素。当今社会,汉字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和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也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汉字在由繁趋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繁体字和简化字使用的利弊,试图在汉字的繁简之间寻找出最佳的途径,一方面让汉字的发展顺应以简化为主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汉字中蕴含的汉文化因子,使其不因汉字简化,以及当今社会忽视汉字书写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14.
程勇豪  张啸 《文化学刊》2022,(9):168-171
汉字简化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开始,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汉字始终都贴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相应的简化。而这也要归功于贴合文化传承的汉字简化规则。从文化传承视阈对汉字简化过程进行分析,除了能够从文化角度进一步论证汉字简化的合理性,更能深入探究汉字文化的发展模式和传承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欣 《职业圈》2012,(22):49-49
2012年5月14日,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央视首播,这部有关美食的纪录片引得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勾起了许多人的思乡之情,美食之外的人文因素同时也赢得了观众认可。然而更多人发现,一部影片的火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美食相关的商业火爆。  相似文献   

17.
记录事实,一定要了解几样东西,第一是中国的大传统,《诗经》里来的大传统;另外一个是小传统,"五四"里来的小传统;如果有第三条的话,就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这是诗人余光中最近从台湾发来的一段影像,已经89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关心的是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进程,而播出他寄语的现场,则是第一届西湖纪录片大会.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14日,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央视首播,这部有关美食的纪录片引得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勾起了许多人的思乡之情,美食之外的人文因素同时也赢得了观众认可.然而更多人发现,一部影片的火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美食相关的商业火爆.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纪录片无疑应当充分、生动地加以纪录、反映和解析。从而就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做出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独特解读。这不仅是国人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