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基于2011―2020年广西桂林市的实际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结果显示:(1)桂林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均有所涨幅,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远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耦合度值均在0.8以上,处于极度耦合状态,两系统相互作用强。(3)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缓慢,2011―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衰退层次,直到2018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首次突破中值0.5,实现了从失调衰退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转变,但距离优质协调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乡旅人才培育,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同程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性逐年增强。(2)从空间聚集的角度上看,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上海都市圈,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程度和数字产业化程度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需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利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2014至2019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和旅游发展优先度进行测度,并探究驱动机制,提出相应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成都市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6年内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状态。2.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步协调发展逐步向旅游超前发展转变。3.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主要有政府宏观政策推动、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应至少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上,即开放经济的内在假设和价值链在空间的融合。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其表现形式为价值链的空间外延,长三角地区企业与区域外甚至国外进行分工合作,并最终实现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尽管当前政府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实现产业一体化的真正主体还在于微观主体企业.从实践情况看,正是微观主体企业通过价值链与产权链两种途径而展开的跨区域投资活动,推动着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1,(3):101-108
金融与科技创新具有绿色属性,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测算了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对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上海、苏南、浙北地区协调程度较高,安徽省整体较低。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绿色发展,还对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现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文化和区位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可能。现实中的长三角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产业同构和产业分工。经济一体化效应已初露端倪,表现在促进长三角都市圈内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增强等。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一体化将是从经济一体化向体制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多维度的一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发展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针对城市群房地产开发与区域经济水平融合度问题,以五大城市群为样本空间,采用2006-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模型验证结果得出:第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各个城市群房地产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耦合度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低度协调耦合,但呈现由低度协调耦合向高度协调耦合转变态势。第二,从个体城市上看,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耦合度不高,仅仅个别城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协调耦合。因此,应当合理进行房地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安徽省2012—2020年农旅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通过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测算安徽省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旅产业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下降至调和协调水平。安徽省应深入挖掘农旅耦合点,强化政府引导,以“农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着眼于此,平顶山市积极推动文旅文创产业融合,不断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在生态与旅游、民俗与体验以及历史与产业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借鉴典型融合经验,提出平顶山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实现“1+1>2”的融合效应,助力平顶山市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与产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是联系行业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耦合状况,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空间上也呈现明显的耦合态势,但布局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间不匹配。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是一项重要区域推动战略,在终身教育推进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学习型城市建设、制度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融通三方面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终身教育推动情况,京津冀城市群呈现政策主导型特征,但城市间整体协调度不足;长三角城市群呈市场推动型特征,整体区域协调较为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呈比较优势和多级化发展型特征,但缺乏核心力带动。研究结论为不断优化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联动作用,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推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促进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协同发展是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系统耦合和空间协同视角,在梳理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机理及其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协同度模型测算2003-2019年我国省域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协同水平,并建立面板、中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同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同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两者耦合协同发展不仅具有“1+1>2”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还通过资源整合、就业促进和创新提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但“空间涓滴”效应有待释放,“二三一”递减的产业异质性显著,这与当前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前述分析,提出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完善协同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与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长株潭“3+5”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亟待突破。通过构建一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城市群的城乡发展融合度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其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特征及空间格局,找出区域发展症结,并探讨了推动该区域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长三角地区多元治理主体虽合力共谋、多措并举、多域共振,助力“五链”联动,共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仍存在多元主体耦合联动不足,难以打破区域一体化发展藩篱;省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五链”衔接不紧密,导致区域一体化联通不畅等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为“极点”带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塑主体结构边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平衡省际发展多重要素,建立区域共享机制;深化“五链”融汇共生,形成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2018年文旅产业相关数据,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各省(区)两个产业发展水平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整体发展水平偏低;黄河流域产业耦合协调等级较低,大多处在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水平,缺乏高耦合等级水平;总体上看,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文化产业。为此,黄河流域各省(区)应立足国家战略,不断补齐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两个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促进产业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互动。部分地区“人才引育难”与“产业培育难”之间存在消极动态关联,这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高度相关。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在产业与人才互动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以及高等教育对产业与人才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主要发现:地区“产业”与“人才”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为正的循环互动,高等教育规模在产业发展水平与人才要素水平之间的双向影响中起到显著为正的交互效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层级结构均对人才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效应,但规模与层次结构彼此起到显著为正的调节作用,故区域高等教育发挥正效应以“较大规模且较高层次”为条件。以高等教育发展破解地区产业与人才之间的循环困境,须要进一步抬升高等教育在各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在遵循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补齐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完善“三螺旋”创新机制,进而推动产业和人才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加快国内大循环的要求下,探究各省份“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其省际区域差异。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三流”系统耦合协调度,运用莫兰I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省份的“三流”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不高,仅有东部六个省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其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由东部向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空间正向集聚特征减弱且存在马太效应;预测结果表明省际差异的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明显,要素市场继续呈现区域不平衡的割裂态势。研究表明在加快国内大循环中,部分省份产业协调发展上存在“掉队”现象,需要突破产业低端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职教改革重大战略使命。通过构建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与区域会展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协调影响力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山东省2015—2020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状态特点以及各要素协调影响力方向与大小。研究发现:山东省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与区域会展产业整体水平趋于上升,除2020年外二者差距逐年缩小,前者发展水平领先后者,但后者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前者7倍多,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后者极可能赶超前者;两者耦合协调度由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上升,但这种良好协调是低层次、低水平的;高职会展专业教育规模与教育创新、区域会展产业规模对两大系统耦合协调起正向推动作用,教育资源与教育效益以及区域会展产业质量与产业效益起抑制作用,两大系统不同要素不同年度作用方向不一;保持推动优势、解决抑制劣势,深化产教融合是两大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可以加速城乡间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间隔,通过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信息计算落后、人才缺乏、网络配送等体系仍待完善,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数字鸿沟”阻碍城乡区域融合发展。通过分析郑州市近几年数字经济与城乡区域融合的发展现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得出从2012-2020年,郑州数字经济指数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指数耦合度接近1的水平,耦合协调等级由最初的濒临失调快速发展为优质协调,郑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表明,郑州市数字经济指数增长1个百分比,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将增长0.764个百分比,并且二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建议构建郑州市数字经济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城市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采取策略差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