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千角灯"作为东莞市"非遗"名录中最有分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精品,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制作技艺复杂,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千角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渐减少。本文对"千角灯"的发展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探索"千角灯"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路径,以为东莞市本土特色文化乃至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其文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物态要素、行为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经济要素等。面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追求,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但生态链之中的各要素也受到了各种冲击。该文针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传承意识、内涵研究、传承载体、产业开发、传承体制等诸多问题,从其文化生态要素的各方面出发,提出了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链修复与实践路径,以期提高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科学认识,树立活态保护理念,促进其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柳林盘子会”是山西柳林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民俗现象,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剖析发展现状与困境,并对其传承与创新路径予以探究,创新其在现代的发展形式,使得古老悠久的盘子文化焕发现代的活力。综合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和机构,开展技艺展演与传承学习,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多种路径,有效发挥“柳林盘子会”的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特色文化遗产,为盘子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个更加可期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竹编技艺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在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竹编制品被生产速度更快、产量更大的工业用品所取代。该文结合非遗竹编技艺的文化背景,分析竹编技艺的现状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竹编技艺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策略,数字媒体技术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创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推动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竹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助于设计及制作具有独特魅力的竹编艺术品及文创品。  相似文献   

5.
"老字号"作为城市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是劳动大众勤劳智慧的结晶、荜路蓝缕创业成就的杰作。老字号文化不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文化,它应该是商业文化中最深沉、最典雅的一部分。如今,"老字号"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如何用文化铸魂,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发掘更多的文化蕴涵,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品位,使之"老树春深更著花",再创新的辉煌?百年中华老字号"沈宝山"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耿卫华 《职业圈》2013,(8):13-13
企业文化,或者叫作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企业文化,准确把握创新企业文化的方法和原则。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与精神资产。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本文对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陶云彪 《职业圈》2011,(22):45-47
根据商务部2006年制订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多数已经没落,老字号品牌资产大量流失。老字号多数出现严重的品牌老化,  相似文献   

9.
浅谈油田企业文化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油田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会战初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到"团结、图强、求实、创新"等核心理念的确立,具有水乡油田特色的企业文化逐步孕育形成,并有力推动了油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商务部2006年制订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多数已经没落,老字号品牌资产大量流失。老字号多数出现严重的品牌老化,  相似文献   

11.
陶云彪 《职业圈》2011,(21):45-47
根据商务部2006年制订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多数已经没落,老字号品牌资产大量流失。老字号多数出现严重的品牌老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东北大花布是东北文化的代表之一,究其历史发展进程是传承和创新的必要。通过吸收时下流行的元素与风尚,现代化工艺手法等创意与创新,改进传统的东北大花布设计,让东北大花布以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只有赋予东北大花布新时代的意义,让原本已被逐渐淡忘的设计重新回到市场之中,再次产生经济价值,并不断发扬传统地域文化价值,才能实现技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朴明  孙鸣阳 《文化学刊》2022,(7):141-144
本文以“智能+”为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为依托,以助力弘扬滨州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结合滨州市已有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旨在开展数字新技术与滨州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通过研究,对加快滨州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带头兵作用,实现滨州传统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把支部建在连上",把工作落实到项目部。从严治党履行主体责任,引导职工向上向善,创先争优,带出了一支奇兵铁军,进军工厂矿,走出国门承揽生意,"质朴厚重、敢为人先"的四公司特色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速补钙"。——星眼管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公司党委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给铁兵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通过将传承和创新有机  相似文献   

15.
正一针一线,一帛一裳,手绣是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守护的是老祖宗的手艺和匠心。为了更好地将手绣技艺传承,王玉平先后赴苏州学苏绣,到贵州找苗绣,到广州访盘金绣,到东北寻满绣……眼前的王玉平,一袭典雅精致的绣服,把整个人装扮得赏心悦目。"穿上手绣的服饰,我是不是一点都不像60岁的女人,既显年轻,又赋活力?"王玉平快人快语。她说,她的梦想是能够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手绣文化做点事,让手绣女红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6.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掌墨师为传承载体,他们是这一技艺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本文对独峒镇苗江河流域掌墨师群体、林溪河流域掌墨师群体、八江流域民国"雷家匠"传承谱系进行梳理,探索掌墨师的代际传承谱系,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振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17.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其沿线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大运河乡土文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价值,沧州段京杭大运河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具有延续性,企业文化必须传承,也必须创新.文章强调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着力创新, 构建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