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诗人,杰尔查文是这些诗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富有色彩、对生命的奥义有着哲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俄国后世诗人特别是普希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之为"俄罗斯诗人之父"。本文将从多彩风景与丰富情感、讽刺元素与公民精神、哲理诗三方面分析杰尔查文诗歌对普希金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敬天惜地     
正三江源,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当江河从这里流出、流动,以无限襟抱广纳百川时,她给出的信息是确凿无疑的:这里也是生命的源头之地,这里的人们崇尚天地、雪山、草原与流水,牧歌就像对着蓝天开放的花朵,经幡飘荡着天地人和、风调雨顺的祝愿。三江源既是地形镶嵌地带,也是民族交融地带。这里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  相似文献   

4.
"打工诗人"郑小琼从2005年开始发表诗歌,她的诗歌有大量"打工"叙事以及工业符号,同时存在不少自然叙事,其诗歌中工业的机械、冷酷与自然的和谐、浪漫形成极强的、对立的张力。工业与自然在拉扯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时代工具理性化的反抗,对于异乡漂泊的焦虑,以及对于主体生命在被工业机制裹挟时能否完整保有心中"诗意"的思考。郑小琼的诗歌也表达出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生命的矛盾,展现出对于当今时代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5.
蒲宁勇敢地正视死亡,从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加深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他对死亡怀有大恐惧,十分充分地描摹形而下的死亡的痛苦与哀伤,使得人们更加珍视生命。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不同维度的开掘中,既产生了深刻的悖论,又达成了更高层面的统一:通过用自觉死亡来取代被动死亡、将生命汇融进大自然、记忆和创作,最终战胜死亡。蒲宁的死亡观其实是"三部曲":正视,恐惧,战胜。但并非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三者大都同时存在于一部(篇)作品中,相互矛盾,缠绕,纠结,永无尽期,然而每一部曲都很深刻——甚至是片面的深刻。蒲宁给世界留下了创造性成果,延续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在世代人们的心中,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以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阿来十年伤痛积淀的一部关于生命和大爱的厚重之作,其中对自然灾害与生态关切、物质生存与心灵挣扎、生存与死亡等的辩证认识都体现了阿来作为藏文化传播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感悟与使命感。本文将从天人合一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本真挽歌、大爱至上之责任与信仰并行的生命赞歌、家园无价之经济与真情相撞的伤痕悲歌三方面进行剖析,以此解读阿来在《云中记》灾难书写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大爱情怀,并期望能合理阐释阿来所铺叙的生命安魂曲。  相似文献   

7.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于生死问题的首次探索与思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一方面被人们当作"死亡哲学"看待,但更应当被理解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真谛是对死亡的消解与重塑生存,死亡在存在主义这里更多是作为生存的保证而出场的,死照彻了生。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9.
SARS宣言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只有一个家园。生活在这个家园的所有生灵都与我们人类唇齿相依。我们人类要真心向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珍视人类以外的生灵就是珍视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命,以生灵感悟生灵,用生命点燃生命,是“莎斯”给我们全人类最宝贵的遗赠:唇亡则齿寒,我们人类再没有理由不善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冷战时期结束之后,民族问题日显突出,世界不少地区的民族争端时起。以至前苏联内战、波黑冲突,这些残酷的现实多么令渴望和平的人们痛心。因而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各民族怎样才能平等共处,共创美丽的家园,共同去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摆  相似文献   

11.
李立扬作为当代著名华裔美国诗人,爱与死亡的主题在其诗集中贯彻始终,但评论界始终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在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不仅有关于死亡的直接书写,即直接以死亡为主题或是描写死亡场景的诗歌,也充斥了对死亡的间接书写,即通过描写性意象侧面反映死亡,其中以玫瑰、黑夜、海洋三种意象最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共建温馨家园——创业集团科达实业公司的家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达公司以保证职工的通勤服务为中心,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培育"四有"员工队伍、建设员工温馨家园为目标,开展了"共谋长远发展,共建温馨家园"的家园建设活动,形成了以营造进取向上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温馨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墨子"尚力而非命"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劳动和进取获得生存的态度,反对"听天命"的人生态度;墨家道义高于一切、为义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墨家通过信鬼神来实现治国利万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对当代人的死亡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墨家思想出发,具体探讨墨家的生命观、生死观、死亡观,进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从《白银河》《大富翁》《形影不离》这几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薛涛对于儿童小说多种可能性的尝试。对生命与永恒的追问、对自我价值的找寻,构成薛涛最绚丽的叙事风景,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精神家园及文学家园的热忱守望。  相似文献   

15.
诗人李中华,笔名泉音,是一位军旅作家。从他 的言谈中透露出军人那特有的气质,然而他在诗集中是以诗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的血管里流动着军人殷红的血液,而笔管里却奔涌着诗人蓝色的血浆。他的诗大气豪放,显露出了当代军人博大的胸怀,在没有硝烟、战火的日子里,更为凸显了当代军人深层的心理。 诗,是诗人生命形式的呈现。泉音诗中呈现出的生命形式,不同于战场上生死相搏的壮烈。当然,那种血与肉、硝烟与战火的场面最能体现军人的人生价值。然而,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年代的军人如何去展示自身的价值呢?答案有多种,泉音就是以诗的形式,把对祖国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眷恋和热爱,用语言艺术尽情地倾洒出来。  相似文献   

16.
铁美 《职业圈》2014,(6):113-1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群众文化又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一伟大决策为我国文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满了油”、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17.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燃烧的渴望》是韩国爱国主义诗人金芝河于1975年发表的作品,它歌颂了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军事独裁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强烈渴望。诗中反复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具有特殊的意义。"你的名字"暗示了"民主"的隐秘性,表现了诗人对"民主"的亲密感,同时,增强了诗人的感情、美化了诗语。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