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延之博雅的文学观与钟嵘《诗品》"自然英旨"的诗学观相悖,所以其用"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对颜延之作出评价。钟嵘意在表明颜延之的文学观不容易被理解,并非说其不能被理解。颜延之也正是把自己的文学观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以"宗经"、"连类"、"比物"为基点的文学观念,决定了其文学观包涵有:内容的用事、用典;语言的精工、精巧;富有雅言的音韵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逐渐摆脱"左"的思想影响而趋向成熟,应当以"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姿态回归"中国文学"队列,这不仅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促成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化,促使一个统一、大气的"中华民族"文学观的构成。  相似文献   

3.
唐宋古文运动对古代诗文创作观念的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这也是古代文学观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古代文学观念划分为总体文学观与诗文分文学观两个层面,由此分析古文运动背景下文学观念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主要论述了"文笔说"衰歇的历史原因、重事理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文道论的盛行对传统"诗教说"的中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使现代作家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而赫然声起于90年代中国文坛的"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作家与母语之间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是操汉语写作的作家,只有尊重母语并充分利用母语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建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7.
文学人类学是世界性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在中国当代催生出的新兴学科。从神话原型批评起步,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文学人类学目前处在努力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实际的新理论体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学术突破是打破了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将神话研究引向文、史、哲与宗教学相互整合的大视野。自2009年首次提出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的命题,学术范式的变革获得理论上的自觉意识,本文再论神话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意义,并对"神话中国"研究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侠义为主题的文学是我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侠客形象多来自下层群体,蕴含着传统的世俗观、伦理观和情感观念。《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蒲松龄作为清朝中下层文人的侠义心态。近30年来,关于《聊斋志异》的侠义故事的研究逐渐增多,为《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吴雨明 《职业圈》2007,(22):113-114
文章认为教师继续教育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转变,必须首先在理念上实现六大转变和创新由"物"本观到"人"本观;由控制观到服务观;由"教育"观到"学习"观;由任务观到绩效观;由间断性的培训观到持续性的培训观;由共性化的培训观到个性化的培训观.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鹏昊 《文化学刊》2023,(3):109-112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属于后现代哲学,其文学观属于后现代批评性文学观。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提出非中心思想,崇尚异质性,结构思想的两个核心是“他者”和“延异”。解构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促使西方旧文化系统瓦解崩溃,把西方文学带入全新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解构主义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积极探讨解构主义文学观,深入挖掘其根源,掌握其思想观念和策略,为新一代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和方式的改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3.
奇幻文学在现今世界文化中蓬勃发展,各式奇幻文学和形象不断涌现,大量奇幻形象基于现有地方文化或通过作者的想象被创造出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J. R.R托尔金所创造的"中土世界"为代表的奇幻文学中的形象在翻译时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信息的翻译方面。本文通过对吴刚译奇幻小说《霍比特人》中的形象进行分析,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文中个别重要形象的文化背景、性格,对其中文翻译进行逐个分析,以寻求对同类型奇幻文学中形象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艾玛·包法利》是朗西埃表达其独特文学观与政治观的文章。朗西埃认为,《包法利夫人》中存在着以艾玛与福楼拜为代表的民主的两面性,他通过分析福楼拜对艾玛的处死阐明了他对真正的平等以及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文学、在政治中对其加以表达的理解。本文将从朗西埃的文学政治观入手,通过比较艾玛与福楼拜呈现出的两种民主,阐释现代语境之下的民主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精神面貌开阔奔放,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加之陶谢山水田园的启迪和禅宗观物方式之影响,盛唐山水诗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唐代文学中的奇葩.文章将从诗的"诗情"、"诗境"以及"中和"之美的角度探讨王、孟诗风差异.  相似文献   

16.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创作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以独到的艺术视角、犀利的创作笔锋、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和"文学与政治不可分"的文学观,用寓言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问题,解剖了战后存在的极权专制与人类的心理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大人物(老麦哲、斯诺鲍、拿破仑)的形象,并与现代社会中的从众心理和乱站队现象相结合,揭示出现代社会"守脑如玉"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为自己的头脑发声。  相似文献   

17.
"元气"说主张自然文学观。其中的禀气成文说认为人因禀气而有心神,心神的思虑功能让人具有写作能力。由于天下一气,人禀气而生,神作为气之精粹就能达到"道"的自由。然而,思虑著述耗气伤神,反而会限制神的自由。只有放弃智思、虚静养气,神才能实现正常的思虑功能与自由特征。在这样的知识传统中,刘勰发现了神思自由和语言有限、禀气有限和智用无涯两对矛盾,提出了以养气为核心的自然文思观。他承续"元气"说生成论和玄学的自然心气观,承认语言不能穷尽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以才气掌控技巧,以虚静养气畅神,用任物自得的方式为恰当的气神关系、思言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立人"也是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立儿童"可以说是"立人"的起点。鲁迅的儿童观对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众多儿童形象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德国的翻译传统出发,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以及"异质性"的内涵,进一步阐述异化翻译观背后施莱尔马赫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在西方翻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