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有时可以隐去,有时则不能。现有研究并未对"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结构中"的"的隐现规律进行准确全面地概括,同时也未能遵循统一的思路进行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出发,提出在"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当人称单词所表达的语义在其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中充当参照点时,这一结构当中的"的"可隐可不隐;当两个语义关系中不存在参照点关系时,则需借助"的"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可隐去。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参照点理论为"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的"的隐现提供了一以贯之的认知理据,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有被X到”结构的构式化演变过程,“有被X到”的源形结构“有2+V/VP”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逐步发展为“有2+无被动标记的VP”结构,再到“有2+有被动标记的VP”结构,然后经历隐退复兴形成了“有被V到”结构。构建“有2”和“到”的虚化用法复兴,是结构式最终能实现构式化的主要原因。复兴之后“新形式—新意义”配对成功,构式“有被X到”正式形成,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言者利用X表达对事物(事件)主观评价”,“有被X到”结构构式化演变是一种自为存在的过程,有其特殊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5.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风靡全球的"习式外交"、"丽媛风"不仅聚焦着亿万中国人的目光与殷殷期盼,更承载了习总书记和第一夫人的文化底蕴与人格魅力,突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外交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深情演绎,在国际社会日益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关切,其依赖于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恰当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8.
正温州是著名侨乡,迄今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在海外联结起强大的温州网络、资源网络。温州市着眼温州侨乡优势,创新实施"海外传播官培育工程",让国际友人讲中国故事、让温籍华侨讲家乡变化,走出了海外传播的一条新路子。2018年6月1日成立的温州市海外传播示范基地,更是实现了海外传播从"零散"到"聚合"的转变,形成了国际传播+涉外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传播内容实现"中央厨房"式处理、立体式发布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文化,有着其“多元一体”的特点,而中国的统一战线与文化建设又有着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本文围绕这一议题分三部分展开,即,统一战线与文化建设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力量;如何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统一战线为文化建设作贡献如何在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两个维度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作为出版人来理解这句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初策划《身临其境:艺术中的当代中国》英文版系列图书(以下简称"书系")的初衷,是要把多种艺术形式转换成纸质出版物,广泛传播到英语世界。而此书系中包括电影、舞蹈、绘画、雕塑、摄影、话剧、纪录片、戏曲、建筑、音乐、美食、旅游等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些有动有静、有影像、有舞台、有时间线、有空间感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跃然纸上,引导国外读者通过此书系进入艺术中的中国,让他们如同穿梭在电影院、大剧院、音乐厅、画廊以及大自然当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蓬勃发展,中国却尚未有城市获得"文学之都"称号,这与中国众多城市文学资源丰富的现状不相匹配。本文通过对现有世界文学之都进行分析,总结其核心要素发现:文学之都当选城市具备国际知名度的文学家和作品,独树一帜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富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学节庆活动以及彰显文脉和全民阅读的城市氛围。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城市要申请"文学之都",需由内至外基于文本挖掘进行地方营销,由点及面打造文学景观,由静及动进行文化科技融合开发,自下而上营造文学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2.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靖宇将<左传>纳入"叙事文"的研究领域,史书性质和史官职责却在"中国早期叙事文"的分析解读中缺失,以致在<左传>的意义和人物的理解上,与中国文化产生了隔膜.王靖宇提出的"音乐式"阅读法,与传统的评点学判然分野,不能融通.<左传>音乐式的阅读方法在清人盛于野的<于野左氏录>中有绝佳体现,且与篇章结构的赏析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花,也有动物。在这幅图画中,囊括了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生物们千姿百态,或静或动,静的固着不动;动的生龙活虎,或奔走,或抓行,或游泳,或飞翔,都以独特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改造着生物圈,同时又以动与静构成了和谐的、发展的生态大美。  相似文献   

15.
高旭东教授的《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于 2 0 0 2年 1 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中西比较文学必须纳入中西比较文化的宏观架构为起点 ,对 2 0世纪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新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新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文化根源、“文革”文学的中外文化渊源、“寻根文学”出现的文化动因、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激进文化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握手言欢 ,以及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个性主题、启蒙主题、围城主题等 ,都进行了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重点探讨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文化变异 ,并对李泽厚、亨廷顿等人一些流行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更是有割不断的渊源。两千多年来,日本一直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中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养分。而近代以来,日本果断脱亚入欧并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给"文化之母"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文化上的相似带来的亲近之感与国家间的恩怨造成的心理阴影,像是一对无法分离的矛盾体,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心态。随着两国政治上的起起  相似文献   

18.
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逸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合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圆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道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逸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逸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城镇简介迪南是布列塔尼地区北滨海省的一个老城,是法国"历史艺术城市"之一,有居民大约11000人。市内古城堡占地30公顷,城墙基本完好,城内保存有许多13~14世纪的"半构式"(露明木骨架结构)建筑,它们与铺着鹅卵石的街道、教堂、城墙共同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灵魂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鲁迅也曾讲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因此,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就决然抛不开对道教的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为中国的世俗社会树立了一套道德准则,道教使这一套道德准则在神圣领域得到延伸,这一切集中地反映在了道教的"承负"思想之中。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负"思想成为了中国人行为的准绳,为中国的"道德"在神圣领域获得了备书。本文就道教"承负"观产生的历史维度和道教"承负"观产生的逻辑维度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