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览、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机构的日益重视。但由于科技博物馆在历史、观念、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仍存在发展偏差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机构在理念上重展轻教,在实践中有展少(无)教或以展代教、展教分离等。本文将聚焦展教分离问题展开探讨,并就如何提升科技博物馆的展教结合水平,提出五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展教结合,是典型的可视化教学手法,是校内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追溯源流,博物馆及其展览活动所依傍的资源、理论基础和施教手法皆源自高等教育;其内涵基于人本关怀,重视信息、知识的可视化传播及学习者对知识生产过程性体验的需求。21世纪,高校博物馆应致力于成为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策略的实验室,以展教活动为依托,注重人的学习过程性培养,不断尝试科学的教育观念、题材和方案,为教育社会化提供先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解读性说明文字”强调展览说明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呈现,更在于鼓励观众参与和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对自然史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美国文化遗产学家Freeman Tilden提出的六条解读原则,以及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在解读性说明文字方面的成功经验,旨在分析自然史博物馆解读性说明文字撰写设计的关键要素——关联性、准确性、艺术性和互动性等。进而提炼出提升自然史博物馆解读性说明文字撰写水平的途径,为我国自然史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特色产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常设展览的特点及其教育效果的现状,从教育项目规划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通过教育活动来提升常设展览教育效果的“展教合一”的建议对策,包括注重“分众化、衍生化、一体化、观众研究”的教育规划思路,根据“不同人群和活动形式”设计教育活动,以及“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探究方法、选用本地化和内生性内容”的教学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马晓羚 《今传媒》2022,30(2):20-23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博物馆正向着网络化、教育化、智慧化的发展进程迈进。同时,博物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衍生出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思维。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标杆,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平台,是我国文物数字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以“数字故宫”为案例,分析其成功运营的途径,以期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动手活动”线上教学资源为例,从真实有意义的情境、对接《科学教育标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丰富的学习支架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促进学生学得愉快有效。同时,从提升学习体验、拓展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学习和打造学习中心等四方面为我国博物馆线上资源的开发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评估工作是博物馆管理乃至所有非营利组织机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组织机构管理效率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狭义上的评估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尽可能系统的、有目的的、对实施工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馆校合作和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博物馆研学应运而生并持续走热,但其理念、形式、实施主体,特别是博物馆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均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之处。为此,本文将视野延伸至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相对丰富的美国博物馆,以“目标受众为中小学生”和“活动场地在博物馆”为主要筛选条件,探寻与国内研学有关或相似的项目,总结归纳项目特点,以期为国内博物馆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公共图书馆开展高质量的青少年服务是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15–2022年期间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表彰的20所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特色服务实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服务特色,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提升青少年服务水平的启示:重视空间建设,制定空间指南;改变服务理念,发展益智游戏;激励活动设计,创新服务模式;重视分级服务,定位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博物馆需要建立用展品讲故事的脉络,使展品与参观者之间产生联系,引导参观者的思考,使其收获共鸣和感动。本文列举了欧洲科技类博物馆中较为常见的三类“故事式陈列”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尝试展现它们背后的展览策划思路,即重新诠释展品、重新诠释科技史人物、以及运用“小人物”“小故事”展现“大时代”“大主题”这三种编排故事的模式,以期为中国的博物馆展览设计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代博物馆正在从"以藏品为重心"转变为"以人为重心",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博物馆在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方面都实现了最大的包容性,这意味着一个"泛博物馆"观念的确立。"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呈现出数字化、虚拟性、交互式、可移动的新特点和趋势,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当代博物馆在数位典藏、虚拟体验、智识教育、娱乐休闲及社交、IP开发及衍生服务等方面借势"互联网+"的东风,大大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澳大利亚国家科技馆在以科学促进澳大利亚及全球各地的民众之间的联系方面,因联手创建的推广项目——科学传播硕士/“壳牌科学马戏团”而闻名。30年来,这个项目在澳大利亚提供跨区域和偏远地区的科技实践活动,开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利用便携式科学普及展览和简易器材,推出适合于不同地点和观众的科普展示与体验。在澳大利亚举办科学马戏团的经验可供许多国家借鉴,并已经应用于“科学马戏团外交”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高等艺术博物馆扩建后对外开放,展区比原馆面积大一倍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家庭观众,该馆的教育部门研发了以创意玩耍为主题的互动展览并取得了较好成效。随着中国众多新建博物馆的开放或老馆的扩建,为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博物馆的教育者正在研发活动项目,本文介绍该馆如何为家庭研发基于游客体验的互动区域。希望本案例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操作方法对于中国同行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礼乐器,是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广西作为铜鼓藏量丰富的省区,一直以来都将铜鼓专题陈列作为重要展览。广西区内关于铜鼓专题文化的基本陈列自20世纪60年代始历经三次改造提升,展示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提升发展。广西民族博物馆“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陈列对单一类型文物展陈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思考,提供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虚拟博物馆中的情感体验是博物馆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从现象学视角入手,考察虚拟博物馆体验与情感可供性之间的关系。基于伦敦科学博物馆“物与故事”系列线上资源的案例研究表明,感官形态的参与和视角转换是两种创造情感可供性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现代博物馆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但相对系统的博物馆研究或博物馆学的历史则只有百年左右。本文从历史主义、词源学与谱系学、文本分析、自然叙事、话语反思等五个方面,尝试建立国际博物馆学百年发展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博物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钩沉梳理,明晰了国内区域性博物馆未来走向。文章以淮安市博物馆以人为本教育实践为平台,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进行系列教育活动项目的设计探索,以完成区域博物馆的现代转型,即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博物馆新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编著的论文集《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既是一部启发思路的成果汇编,又堪称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实用手册。该书不仅专注于显性意义上形而下的器,还重视隐性意义上形而上的道。本文对该论文集中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核心观点进行归纳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反思该书在当代博物馆儿童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主张在面对与日俱增的儿童现象及材料时,不应仅止步于追求“求实”“致用”的经验,还要探寻隐匿于经验之中的本质及其关联,以“求真”实现“道器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