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传承人简介:刘华,1943年出生,汉族,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15岁考入陕西省戏剧学院学习秦腔、迷糊、碗碗腔剧种,并学习板胡、月琴、二胡等乐器演奏。师承皮影戏碗碗腔大师潘京乐,以板胡见长,同时司职签手。197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 1976年在华县成立专业皮影剧团,任团长; 1987年在唐山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次年拍过电影《含  相似文献   

2.
李红 《文化遗产》2016,(5):23-30
文化部、教育部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正在全国57所高校普遍开展,大批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学院式教育,这对传承人群和高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每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群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及价值、尊重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规律,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上午,在海宁市文化馆展览大厅,9名青年艺人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行着跪拜礼,与他们面对面的是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9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艺人王钱松还向自己的新徒弟张英赠送了"技艺百宝箱".次日,海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称为"薪火相传"的拜师仪式,以及介绍了"非遗"藏品展览和皮影戏晚会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刘满仓,1965年生,甘肃省定西市固堆河村村民,刘氏皮影戏第七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皮影戏,16岁跟随家族皮影戏班敲碰铃、打甩板、拉胡琴,20岁领班演唱皮影戏,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定西市“陇中工匠”称号。影子腔皮影戏在刘家每一代传人手里,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历经七代,凝结成地方文化交融的结晶——通渭影子腔皮影戏。连续七代传承;演出中影子腔、秦腔和道情兼用;至今仍保持每年五月麦收后至七月中连续四五十天的自然演出;艺人“高台教化、灯下说书”的价值使命感;不“种耳音”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传承人向皮影戏内部深挖探索艺术特色;非遗保护政策落实到影子腔皮影戏的情况和反馈,这些都促使我们与刘满仓老师的深入交流((1))。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多工序、非单一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为例,依托田野调查资料,总结其传统传承模式即家族内传承与作坊内师徒传承,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工厂内固定制师徒传承模式对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之利弊。认为类似非遗传承时要以保留手工技艺为本元,充分发挥带徒传艺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并讨论了类似非遗项目由个体传承人身份改为团体传承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8.
当非遗"落户"高校,需要在教育学层面上厘清非遗技艺解构与重构的关系。以《莆仙说唱曲艺梆鼓咚》为例,透过传承人的视角,再结合政府、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以及各年龄阶层学生的多维度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全方位开发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以成果为导向,推导和分解梆鼓咚传承的工作过程,内容涵盖梆鼓咚学校传承、社会传承和社区传承等,工作过程相同,工作内容不同,呈阶梯式递进,培养"能教""能演""能组织"的地方非遗文化传承者,服务于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皮影戏艺术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罕见的艺术瑰宝,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正在慢慢消失。本文通过梳理皮影戏的美学特点,在制造过程、制作材料、工艺技术、表演技巧、传承阶段等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和发展趋势,并阐述了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发展以及数字皮影动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形态,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确保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化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对非遗传承人信息库的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可以使湖南省非遗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保护工作,有助于湖南省非遗的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3.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元媛 《兰台世界》2017,(Z1):80-81
<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来的璀璨文明。无形的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延伸着祖先的记忆,并创造着未来。它是民族的标志,是维系民族、社会存在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1]。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性,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延续让人们可以从民间口传及技艺的无形活态文化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历史。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妥  相似文献   

15.
关宏 《文化遗产》2016,(4):149-156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鉴于非遗活态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等特性,要做好传承人的工作,就要不断深化、创新保护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既要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又要坚持人文关怀,资金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使之技艺造诣、理论水平、传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确保非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人保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已成为普遍共识。众多非遗传承人因掌握某类技艺而成为民间文化精英,作为非遗的创造者与持有者,传承人口述史是对文化记忆的选择性和重构性表达,难免存在遗忘、隐藏、虚构、美化等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因而,为有效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应厘清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的效度和限度,充分虑及制约口述史效度限度的诸般因素,结合对记忆口述语境的分析,重新认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是全社会、职业院校以及青年一代共同的使命。借助情境学习理论对现代学徒制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进行阐释,使得非遗传承跳出学校视野的藩篱,将工作场所的“共在”学习逐渐交叠于教室的符号学习。学徒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由边缘地位逐步向核心地位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现代学徒制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可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积累非遗知识和技能,升华育人精神;也可助力学徒形成职业意识和角色、获得职业支持、推动职业选择和发展;更能实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凌艳明 《中国出版》2022,(S1):221-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戏剧昆曲、京剧、皮影,传统技艺蜡染、制扇、风筝,不仅具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传承中亦生发了许多美好的传说,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深厚情感,都为文学性地表达非遗、传承非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2月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开幕。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竹初、徐强父子是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20.
从山西"非遗"戏剧文献采访切入,将戏剧传承文献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实物戏剧文献指服装、道具、乐器、剧场等,可用编制目录、摄制光碟、印刷图书、陈列展览等文献采访对策。非物质戏剧文献是记录剧目演出、表演"四功""五法"、乐师伴奏、音乐唱腔设计等技艺传承的载体。提出以人为本、全方位立体及时记录、同步采访等见解和采访范围。期望戏剧界和图书馆界联手共建山西"非遗"戏剧文献数字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