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坚守企业经营的信条之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企业,何为操守?何为正确?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究竟丢失了什么?实际上,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我们应能找到答案。如《礼记·大学》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企业,治国平天下不敢妄想,但最起码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值得我们好好铭记、反思并运用。所谓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朱熹与王阳明均对“格物致知”思想作了全面细致的阐释,朱熹主张格物为致知起作用,王阳明则提出致知为格物起作用。首先,从“格物致知”的对象而言,朱熹主张格尽外界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强调必须寻求个体内心的善;其次,从“格物致知”的过程而言,朱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阳明则提出“格物”的过程就是格个体内心意念的过程;最后,从“格物致知”的结果而言,朱熹追求穷尽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希望通过良知为善去恶。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将宋明理学在心性领域的探讨推进到精微的地步。王阳明的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围绕其对《大学》的诠释进行的。阳明以对朱子《大学》新改本及其"格物说"的批评为起点,逐步建立起其以良知为本体,以致良知为工夫,以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和本体工夫合一为导向的心学思想体系。而阳明心学思想的顶点及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阳明的《大学》诠释和其思想建构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以《大学》为核心的四书诠释如何影响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进程,以及宋明经学与理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涵化",人们会想到许多类似的词语,诸如:"熔化""融化""溶化""消化""变化","文化""感化""教化""进化""汉化""西化""欧化""现代化""全球化""本土化",以及北京大学的校训"兼容并蓄"等等。这些概念与"涵化"相关,甚至都可能是"涵化"的一部分,但都没有"涵化"这一概念视野宏大,意义完整和丰富。例如,"文化"作为名词可以成为涵化的结果,作为动词(亦即通过传播影响他者使其放弃野蛮的生活方式,如放弃运用暴力解决冲突,采用对话处理冲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致虚守静学说。儒家中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大学》要求正心,诚意,知止,定静,安虑得。《中庸》认...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博物馆的实践创新推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管理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市场营销""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以"创新"和"发展"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强化了"中心馆"的作用,催生了"博物馆群"。在业务上,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延展、物质与非物质兼容、生态与体验的强调、特色与品牌的打造等特色。在服务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网上博物馆"等活动和方式,使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其十分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中也经常引用诗来阐发他的思想,以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孔子寓教于诗,但从不明言,他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对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孔子寓教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可与言诗""引诗臧否""孔子论诗",即孔子通过诗来寻求自己的知音,来宣扬"仁"和"礼"两者精神状态,来追求一种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天理"是理学中的最高标准,是普遍、客观、永恒的"理",包括天道、物理、性理、义理四类。"良知"是心学中的最高标准,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其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将理学中的"天理"偷换成了心学中的"天理",可二者并不相同,理学的"天理"是外在于人类的,是高于人类的存在,而心学之"良知"则是内在于人类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正>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两个高峰论坛,同时还有"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四个专题论坛,以及"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两个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以朱学为背景,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以"天理"释"良知",进而以"良知"代"天理"的过程。王阳明主张"良知即天理",却甚少提到"天理即良知"。在其学说中,"天理"与"良知"的地位、含义并不相同。从"天理"到"良知"的转换不仅是其为学进路的变化、"觉民行道"政治方案的落实,更开启了从性其情到情其性的美学范式的转换,引领了晚明时期新的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11.
提要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韩贞的美学思想围绕颜回这个"心陶型",从本体和工夫两个层面展开。韩贞理解的美的本体:本源为良知、本相为"天机"。审美实践工夫只要"识"得真,"行"便呈水到渠成的"率性"之势。  相似文献   

12.
<正>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一个高峰论坛,以及"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五个专题论坛。六个论坛分别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联部新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观念里蕴含着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它以血缘关系为基本依托点,在忠孝一体的伦理层面上进行结合,依靠共同体意识作为其发展的动力。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道德修为上的诚意、正心、修身,以及家与国贯通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宏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以及卓越的治理效能,为中国向世界以学术的方式、理论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这些多维面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实践的支撑。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的制度故事""中国的治理故事",应该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放在世界背景下,通过比较方式重点揭示中国制度优势的一般性,激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夯实受众认知的理性基础。之所以要这  相似文献   

15.
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即三乐说:"人世之乐""名教之乐""观物之乐".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两种学说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说"的哲学对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理论的吸收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引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圣成贤,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实现与西方外在超越相对立的内在超越,实现高远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伦理道德观面临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无论从历史层面、学理层面,还是自身层面而言,传统伦理道德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都具有可行性。基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伦理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实践相符合,转向底线伦理与境界伦理相结合,即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达到实现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图形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的描述,发现"康""享""游"这三个生活文化密码。通过对密码的破译,我们还原了中国文明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一个工作与闲暇和二为一的整体性方式。正是这种整体性生活方式,保证了生命价值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创造和持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化密码的破译重组,笔者构建了"康享游生活"的新概念,为当前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旅游养老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四教五预六促进"的创新工作品牌,研究了教育措施和循序渐进培育理念的方式方法以及应用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10月,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在浙江天台召开。诗路文化带建设将围绕"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题,凝练彰显"诗心自在"的文化内涵。诗路文化带"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将串连起浙江省文化精华之"链"、山水之"链"、全域发展之"链",具有从古至今走向未来的重大意义,是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文化浙江建设的"金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