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统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当代学者牟宗三视"道统"为中华民族之命脉。对于道统的阐述具有确立学术标准、明确学术传承、进行分门别派之意义。自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以来,历代学人对儒家道统脉络的整理蔚然成风。到了清朝,在政权的支持下,清廷开展了重塑道统的工作。其中,康熙年间熊赐履所著《学统》便是这个时期"接千古正学之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孟子以后,儒家的思想学说逐渐衰微,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开创了新的诠释系统,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孟子集注》加入了许多创新理学思想,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也堪称宋代儒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朱熹通过对《孟子》的解说,构建了"天理气"大观、"心性情"小观及"知行"的认识论,在加强儒学思想理学化、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3.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分析,尝试揭示他的传教士身份对他翻译的影响以及他通过翻译所传达的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致力于儒家哲学的建构与弘扬,尤为推重阳明学。他对阳明学的研究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展开,重视其理论在旅行中的变形与影响。通过中日比较,张君劢一方面肯定了日本阳明学"长于事功",批评了中国阳明学"陷于枯禅",强调了阳明学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阳明学能补日本"短于理论"的缺陷,发展出具有现代学术形态的哲学理论。然而,在他的具体阐释中,无论谈论日本还是涉及中国,西方理论始终是无所不在的参照系。在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中,张君劢用"理性主义"解读孟子的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禅宗的内涵,又将二者看作阳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直觉主义"哲学体系。张君劢的这种建构是用西方理论阐释和剪裁儒家传统的结果,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由此,现代新儒学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值得反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是与朱熹并立的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及对诗文的沉潜爱好虽然不及朱熹,但其心学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与诗学多有相通之处.他的"心即理"的心学本体论,他对曾点之志的赞赏,对洒落境界的向往,易与抒写性灵的诗文产生心灵的沟通.他的"发明本心"的心学功夫,亦与诗人修养相通.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诠释思想是整个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的理论高峰和典型代表,对于我们探讨中国现代诠释学的建立和发展极有启发。综合考察朱熹的诠释思想,可以说它实质上是一种古典的"仁学诠释学",即以儒家仁学为基本原则对诠释活动加以全面系统的反思、解释和规定,从而将诠释之道从本质上视为在意义世界中修身成己、安人成物的仁道,并将诠释活动从根本上视为在意义世界中践行仁道而修己安人的工夫。进一步看,作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主流与大宗的儒家诠释传统,其理论思考其实也可以说是古典"仁学诠释学"。中国现代诠释学乃是中华文明基于其诠释传统而自觉建立的现代诠释之道,其主要发展方向应是力求将古典"仁学诠释学"转化为现代"仁学诠释学"。  相似文献   

7.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考在基本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体例的同时,又新增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考及黄河、太湖、三江、河渠等若干子目,从而扩大了《续文献通考》的取材范围,反映了时代特点;其二,由于王圻在书中采用了很多清人所不见的明代官方档案材料,同时书中有的事件他本人曾参与其中,有的内容是在他亲身实地考察或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或知情者的基础上写下的,因而使王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三,王考蕴含着著者丰富的史学思想。如在书中王圻多次声称自己编撰该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持肯定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8.
王柏拟删诗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诗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诗"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删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删诗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诗》"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相似文献   

9.
受制于《圣经》诠释传统对诚信所作的意义规定,对于孔子"诈病"拒见孺悲一事,理雅各就圣人的诚信品格及儒家的诚信之教均予以质疑和批评。但另一方面,理雅各又以对基督教道德神学"内心保留理论"一定程度的认可为前提,对中国经学诠释传统以"谦辞"和"不屑之教"肯定"辞以疾"的行动,予以部分的理解和接受。作为一种他者视域的观照,理雅各对儒家诚信之教的批评,使我们得以突破中国经学诠释传统的崇圣性思维,开始思考诚信原则价值承诺的终极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伦理幸福观。费尔巴哈对于"爱"的认识,与儒家的"泛爱众"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而费尔巴哈对于生命存在的突出强调,也与儒家"仁爱"中的修身思想同根同源,但是,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局限的,他对于"爱"和"道德"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与表面上,从而导致他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在儒家学派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对于儒家学派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孔子的基础上,他积极创新,使儒家思想更为严谨,尤其是他的教化思想,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化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注重"德"与"礼"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只关注"硬化"的政治结构问题,而忽视了孔氏中国的千年政治得以软性运作的"软实力"。实际上,儒家政治哲学的经验论基础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私域经验。本文从如何理解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肯定了情感在"推爱"当中的重要功能,进而梳理了儒家政治哲学之"情"的基本规定,并从"性情之辩"与"儒墨之分"两个角度来勘定"情"的主要属性。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就是以"情之本体",更确切地说是,以情之"生成本体"当作基石的,这也是同西方政治哲学最深层的差异。儒家"情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可以由此来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无情主义之两种相争倾向。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兰宗荣 《职业圈》2007,(11):90-9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兰宗荣 《职业圈》2007,(6S):90-9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衢州衢江区、江山、常山交界的乌石山下,有个名叫园林村的,那是南宋大儒朱熹后裔聚居之处,这里住着朱熹后裔1600余人。 朱熹的故里在江西婺源,他的后裔怎么会到千里之外的浙西园林村繁衍呢?原来这和朱熹的子孙外仕为官以及浙西园林村的山水风光特别吸引人有关。 南宋宝 三年(1255),朱熹的第四代孙朱楫出任衢州通判。他随带儿子朱照来到衢州居住,而邻近住着的便是朱楫的好友硕儒徐霖。朱楫命儿子朱照拜徐霖为师,在授教时日里,徐霖对朱照的品貌才气非常中意,就将女儿许配朱照为妻。就这样,朱照在徐霖居住的经坂村置了田屋两产,在当地落…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是我国历史上战功显赫的人物,他骨子里流淌着中原文化的血液,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儒家理想的人生道路。他曾侍金元两朝,四代君主,以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为毕生信念。本文主要考证其从政历程,将其从政经历划分为两个朝代和五个君主探讨,从而对耶律楚材这一生的坎坷经历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