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2.
《尚书》与《逸周书》中的月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与《逸周书》中的月相李学勤关于月相问题的讨论,历史上本来是由《尚书》的注释解说开始的,早年研究金文月相词语各家,也都援引文献,可是近期有些学者却把这一方面淡忘了。本篇想把《尚书》及有关古籍的原始材料重新检查一下,或许对推动当前的工作略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元修《金史》广采时人所见史料,《忠义传》便是其中范例。《忠义传》基于《金实录》,兼采金人文集、碑刻乃至元人相关著述,史源可谓多元化。对《忠义传》史源的探讨不仅可以达到正本清源之效,亦可借梳理相关忠义之士的资料,透析金代忠义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诗歌,《离骚》中出现的许多人物、名物给我们理解其深刻内涵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彭咸"便是争讼颇多的一个人物。《离骚》中,"彭咸"是否为投水而死,并没有充分的文献依据来证明,而巫彭、巫咸也显然并非彭咸。另外,后世所传的篯铿、彭翦、老彭等,都是因为时代传承而成为彭祖的不同称谓而已。彭祖与彭咸是否为一人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两者都是忠贞贤达之士是没有疑问的。本文就"彭咸"之争议来源、屈原投水与彭咸是否有关、"彭咸"究竟为何人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离骚》中的"彭咸"。  相似文献   

5.
泰山脚下的岱庙碑廊名碑荟萃,这些碑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筑桥碑记"立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书体采用了碑刻中极少出现的九叠篆,五字叙事诗,赞述了安驾庄桥(或称堽城坝桥)在明朝山东交通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关于《太平经》的作者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明材料,学界较少言及。对于《太平经》作者,历代典籍中虽较少明言,但并非全无线索。概而言之,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干吉和宫崇,一种认为是帛和,一种认为它“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通过考证两个“帛和”与干吉的关系,可以肯定两“帛和”均不可能是《太平经》的作者。“集体编写”之说也不能成立。可以认为干吉就是《太平经》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7.
《元韵谱》,明代万历年问乔中和撰。该书是一部既有韵书,又有韵图的等韵化韵书,其编撰不受传统韵书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语音感觉归纳出来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活生生的语音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河北方言及明清语音研究很有价值。关于其版本情况,学术界也有简要论述,但不全面。因此,本文从文献方面入手,对《元韵谱》的版本情况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周易·师》从初爻强调对师律的垂范,到九二阐明要秉持中行;再到六三不能贪功冒进、好大喜功;再到六四的进退之道、六五的审时度势;最后论功封赏,蕴含了庄严稳重,率身以正,严守军纪,秉持中行,爱民慎战,审势而动,赏罚分明的武德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0.
望夫石的故事,是很早就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说,《石夫人》是流传于东南沿海、吟咏望夫石的诗。从唐代至明代,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被多次改写,署名于八位作者名下。本文对八位作者的真伪进行了考辨,并从伪托原因的探寻中,发现将这首诗的作者托名于当地名人的做法,客观上为望夫石的故事及这首诗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林吉 《生态文化》2011,(4):61-61
中国林业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孙业文所著《业文诗词》,日前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王灿 《文化学刊》2011,(1):140-145
"天子"最初在《尚书》中的意义是"天的元子",而非后来所指的"天的(唯一的)儿子"之意。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到后来,其后起意义逐渐取代了原始意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西汉的董仲舒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历史演变折射了中国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3.
"巫"是最早的汉字之一。对于"巫"字的造型,目前学术界考释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巫"为卜筮之筮,二是将"巫"释为四方方位,三是将之释为舞,四是释为巫师使用的做法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将之释为一种人、地名、国名、神名。本文只取前四个主流说法进行分析。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对于"巫"字的考释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与工同意"句,历来有不少学者进行考证。而笔者认为若能详细论证"与工同意",对于释"巫"的义源也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乐记》历来被视作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典籍。"情"作为贯通"修身"、"伦常"、"天地"的枢纽和基础,是我们理解《乐记》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乐记》中,"情"至少有"天地之情"、"礼乐之情"、"人情"等三个内涵:"情"从天道而言是"情实";"情"从人心而言是"人情";而礼乐"管乎人情",是沟通"天地之情"与"人情"的枢纽。《乐记》中"情"的三个维度,在理论内部各自成立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浑然一体,可以使用"体、相、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来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是"乐"的内核,而"乐"又是"情"的彰显;而且,"情"之意蕴的三个维度与"乐"的"体、相、用"又呈现出大致对应的关系。总之,对《乐记》中"情"之意蕴三个维度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乐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窥测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情"论的个中三昧,也有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学史上,对于《里仁》篇"事君数"章章旨的理解分歧众多。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字之解释。有关此字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对整章章旨的说明。结合古籍中"数"字的有关具体情况,以及孔子的思想特点,当是界定"事君数"章所含"数"字之含义乃至整章章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17.
纪晓晨 《文化学刊》2014,(4):98-103
鸟居龙藏对于中国东北和蒙古的研究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并且成果颇丰,他致力于此的研究也是为了反驳当时世人皆以为满蒙之地无历史文化的论断《满蒙古迹考》回溯了作者有关满蒙文化的研究轨迹,内容侧重对渤海、辽、金三国的考古探查,本书也鲜明地展现出作者的治学态度与研究特色。透过鸟居龙藏的学术眼光与遗留下的宝贵资料,当今的人类学东北研究也可从中收获启发。  相似文献   

18.
洪武年间罢黜孟子配享、纂修《孟子节文》是明代儒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但由于正史的失载与稗史的讹传,不仅事件的本末过程晦而不明,而且事件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本文试结合有关材料,对相关史事做一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9.
晋公子重耳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后,盟誓诸侯,称霸天下;旋即"诛观状"以伐郑,郑国降服,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诛观状的观指的是京观,诛是诛杀,状是指将战败的敌人尸体堆积起来,上面盖上土的形状,亦即京观的形状。京观这种制度来自上古象刑之一的封鲸鲵制度,即做出鲸鲵形状的器物以象征诸侯,并封土掩盖,表示大戮。东汉以后封鲸鲵制度消失,成为文学作品中带有记忆性质的典实,诛京观的方式则取而代之,后世沿用不改。  相似文献   

20.
《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影响极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心思想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无住生心"。它以中道"空"观为哲学基础,希望世人以"金刚"般锐利的智慧破除对于一切事物的执着,即无住于相、无住于尘、无住于空,进而达到"无上正觉"的菩提之心、清净之心与利他之心,亦佛心。"无住生心"对于现实生活也蕴涵了丰富的现实的人文意义。即不执于生活琐碎,摆脱物欲困扰,拒绝虚无,成为独立自主之人。"无住生心"为当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