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下,我国的网民已达几亿人,并催生了网络语言。文章通过介绍网络语言变异的特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观察分析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指出我们对待网络语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由于日常用语在交际中使用最为广泛,也最能体现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对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有着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认真探讨常用语所代表的文化内容和思维方式,认清日常用语背后的文化逻辑,以便更合理吸收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与认识。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用语存在很多差异。该文通过举例方式探析中英文日常用语所体现的中英文文化的差异,力图找到存在诸多差异的文化根源。以中英文日常用语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差异探讨在外语学习中应该如何吸收英语文化中的积极内容的同时,坚守中华优秀文化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及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主流地位,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法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法律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枢纽。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法律翻译中可能无法准确翻译法律术语,这就给法律翻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影响了其翻译质量。如果能够从中英法律文化差异的角度展开深入分析,找到准确切入口,势必可以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供助力。因此,该文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入手,了解了法律术语翻译的“五个维度”,进而提出了掌握西方法律的目的术语及渊源术语、寻找功能对等的法律术语完成翻译、促进法学与英语教育的融合、强化法律翻译人员的语言素养等策略来进行法律术语的精准翻译,以期为法律翻译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中发现图画书创作与视听语言的许多内容存在共性,且视听语言中的叙事表达的许多表现手法对图画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梳理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该文发现创作构思、叙事表达、景别应用、节奏营造、角色塑造、形式美感等视角可以有效填充图画书创作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两方面的异同。隐喻概念系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文化隐喻翻译极其困难。为了解决文化翻译的难题,该文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文化特征、隐喻的起源、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化隐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依托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现代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就会不断产生语言方面的接触和相互渗入,外来词的流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的注意,该文以汉语和俄语的语言接触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汉俄语言接触的背景、外来词的特点、在本国基本演变情况以及对国家本土语言文化的影响等,进而提出汉俄语言接触的相关思考,对当前相关的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戏班子行话,又称梨园话。它原是梨园行术语,而后透过戏伶出科跨界从事其他艺能产业,将此社会方言带入演艺圈,藉由各类传播媒介的传散效果,使其成为少数特定职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生活用语罕见社会语言现象。本文以五位深谙戏谚行话的艺师辅以两位戏曲专家,透过深度访谈研究梨园戏话的传散历程途径,并对未来戏曲社群口述语艺的历史保存上,提出建议与改善之道。  相似文献   

8.
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是翻译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话题,由于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势必不会相同。翻译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不仅是学习专业的语言知识,还要牢固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该文主要研究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从语言层面缩小国家的交际误区,构建两国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永结同盟之好,便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在各方面优质资源汲取中拓展我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各个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借助翻译才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能够代表本国的文化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翻译语言之前要对别国文化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文章主要探究了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解决对策,针对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日语翻译之中所需要注意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探讨,探究此类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日语翻译中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广大从事日语翻译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翻译工作上的建议与参考,尽可能地减少在日语翻译之中出现的语言误差。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引起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翻译由此走向了理性的指导。然而,语言学强调语言间的普遍规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译者自身文化和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相互作用对翻译的影响,使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开始将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纳入了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分析翻译研究领域里这两次重大的转向,探讨语言能力和文化各自与翻译的相关性,重点突出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同其他语言学理论一样,虽然解决了许多现实的语言问题,但却不能适用于全部的语言现象、审视全部的语言规律。所以,认知语言学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的局限性,既是推动其完善理论体系的动力,又是促进其与其他语言学理论整合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对其局限性进行科学地分析并客观地说明。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广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社会的文化风向标。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该文从语音、文字、词汇、句式和修辞角度对日语广告语言进行分析。对日语广告语言展开多角度分析,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广告语言的特点,而且能为日语广告语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中,经常可以看到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易造成歧义,因此日语也被称为具有暧昧性的语言。英语作为屈折语,在通过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与日语很相似。相比汉语来说,英语中的助动词、动词等的功能更清晰明了。因此,该文将从语言类型和语言形态的角度来对比日语和英语,综述日语的一些特点,并考虑其暧昧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美感的作用与价值。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修辞方式,还需要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建立合理的解读措施。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只有真实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表达其中的内涵,认识语言差异,找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壁垒,找到两者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课堂文化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师生长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协作而产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和泰国的课堂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时间理念、学生的课堂秩序等方面。这些截然不同的课堂文化反映了两国人民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泰国的中国汉语教师应采取相关策略,只有积极了解和适应泰国汉语课堂文化,才可以提高对泰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新闻编译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转换的行为,是一种集英文写作、文学翻译、新闻编辑为一体的创作过程。该文用翻译符号学理论对汉英新闻编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编译策略,说明译者在编译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熟悉英语新闻的传播规律,这样才能对中文素材做出正确的取舍,以西方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吸引读者并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拉丁美洲众多濒危印第安语中,阿亚帕涅科语作为墨西哥阿雅帕村的当地语言已经濒临灭绝。如何有效地保护这门语言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阿亚帕涅科语,旨在探讨该语言濒危的原因以及保护这门语言的方法。墨西哥使用西班牙语进行义务教育;20世纪70年代,大量的西班牙语使用者涌入阿雅帕村;当地人对阿亚帕涅科语的消极态度等,都是导致这门语言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对这门语言进行记录、保存、分析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中英禁忌语中的个性和共性进行分类比较,并从隐喻视角研究中英禁忌语异同的认知动因。运用隐喻理论探讨中英禁忌语之间一系列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认知机制、隐喻模式、认知环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为探寻中英禁忌语背后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已深深留下民族的烙印,必定有其独特性。日本的民族特性孕育出日语的暧昧性和距离性,这两大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的配虑表达和敬语上。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该文从配虑表达和敬语两个方面分析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进步使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而各国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主要论述英美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学评论,并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