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形中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三种理论说法,衍生而出"不是而不然"这种情形的理论说法,并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事实上,周、谭二先生所主张的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中有"不是而不然"之观点,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相似文献   

2.
巴黎圣母院的尴尬上世纪90年代初,一则新闻报道让许多中国人为之愤怒:巴黎圣母院专门制作了一个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这个牌子无异于在明目张胆地说"请中国人保持安静"!记得这则新闻传到我们寝室,几个同学的民族主义情绪大爆发,怒冲冲地叫嚷:"为什么不是日文?不是德文?不是越南文?偏偏是中文?明摆着欺负我们嘛!"话题由此展开,他们  相似文献   

3.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事物或现象,它们的存在大大背离了我们习惯上对世界的理解,以我们现有的智慧或科学水平,还无法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它使我们感到难以置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事物或现象确实存在着。承认未知领域或不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对人类心智的贬抑。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对新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乃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讲步的动力。而承认人类知识领域的有限,正是探索与追求新知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在本质上是一个隐喻(比喻)系统。本文通过对《围城》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由感觉比喻实体""由可感比喻心理""由动态比喻意识"三个特征,并将《围城》的比喻上升到哲学诉求的高度来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两部小说都是以"狗"的生命历程为线索来叙述故事情节。这两部小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动物小说,其对人类社会意识和生存意识有深刻的启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环,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金耀基 《文化学刊》2008,(2):111-111
金耀基提出: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滋养与丰润。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的影响扩大到了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三重人格结构、释梦论和俄狄浦斯情节理论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领域,对20世纪的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但也因其过分夸大无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而陷入"唯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位于北京西客站北恒大厦的田园香屋工艺品公司,我被那些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小饰物吸引了眼球.公司负责人祝经理告诉我,"田园香屋"隶属于韩国田园集团,公司总部在香港,生产基地在广东,是一家集调查、研发、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盈利模式提供商,她的"田园风情"香饰品共有十几个系列数千种产品.  相似文献   

15.
楚河 《文化交流》2022,(2):10-13
冬天,大概是最容易激发人们运动本能的季节了,只要温度合适,它可以冻得每个人都忍不住跺脚,并且似乎温度越低,跺脚的力度越大. 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目的是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强健的体魄是生存的保证.于是,"运动"应运而生.只不过人类早期的"运动"并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捕猎.  相似文献   

16.
白晶 《生态文化》2012,(5):52-53
怀揣吴伯箫"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开处便都是山"的句子,我和朋友来到山里。只为句子中那个让人心神荡漾、元气淋漓的"挂"字,我让朋友订了间门开处就是山的屋,而且是小木屋。步入一片葱茏的山林。山路像一条隐在草丛中的蛇,从山坡上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脚边。被厚实的松树皮包裹的小木屋,棋子似的掩映在绿荫之间,与整个茂密的山林浑然一体,不仔细分辨还真分不清哪是屋子哪是树木。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8.
正琴舟泽,韩国人,这是他的中文名。读书上学、大学毕业,然后是工作——离开首尔之前,琴舟泽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财务主管,330万韩元/月(约合人民币2万元)。很偶然的机会,他到了广州;十年后又是一个机缘巧合,他来到了浙江千岛湖。"以前怎么会想到会这样呆在千岛湖,做农民。"琴舟泽的中文很好,很少有不准发音,如果不特别留意,很难知道他不是千岛湖本地人。"每一年好像都不一样,每一次变  相似文献   

19.
单晓琳 《文化学刊》2010,(1):165-167
《说文解字·示部》中"祷"记载和传承了中国"孝"的思想,"孝"成为衡量孝子贤孙的必要行为准则和重要的道德规范。"祷"所蕴涵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亲亲之道",它已上升到"忠君报国"之孝的层面上。这说明汉字字义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而这其中也包含着社会、人类思维以及人的道德情感要求的因素。我们通过"祷"字字形及字义的分析,阐述中国孝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