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标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行稳致远,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整体遵循,系统勘察伟大建党精神与伟大民族精神的耦合共生关系。深刻认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根植于伟大梦想精神,引领伟大梦想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根植于伟大创造精神,引领伟大创造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根植于伟大奋斗精神,引领伟大奋斗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根植于伟大团结精神,引领伟大团结精神。  相似文献   

2.
理解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是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一个视角.二者交融于两个全过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全过程,二是党的先进品格始终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建党之初,在党的百年浴血奋战历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凝聚了党的精神谱系的精髓。党的精神谱系来源于伟大建党精神,呈现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主体、特定事件折射的精神特质,是建党精神不断传承发展而形成的。沂蒙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蕴含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和沂蒙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新的视角和高度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和完整表述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向度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凝结;从实践向度看,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探索;从人民向度看,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意志。从理论、实践、人民等维度透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艰辛实践探索和浓厚人民情怀,是深入理解、践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出突出强调,大会主题中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前进的宣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支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强大精神武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题中之义,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全党的精气神,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得到了赓续和弘扬.在党史教育中,我们既要防止照本宣科和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  相似文献   

7.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写就百年辉煌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由百年风华而永葆风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集中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体现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促发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们的革命实践创造伟大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伟大建党精神。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催生了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亲历了党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通过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伟大贡献,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鲜活论证.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顾周恩来的革命实践,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蕴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传承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汇聚起党在峥嵘岁月中的磅礴伟力,昭示出永恒的思想价值。在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先驱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不懈探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重润泽,在建党与党建的实践征程中淬炼了建党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信仰追求、实践担当、坚强意志、价值立场四个层次先进特质的提炼概括,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提振中国人民引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的新伟力。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精辟、意义深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对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四重维度:追本溯源,梳理生成逻辑,增强历史厚度;条分缕析,阐释科学内涵,把握理论深度;全面审视,解读价值功能,站稳政治高度;注重导行,开拓弘扬路径,提升实践效度。深入全面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精神丰碑。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伟大建党实践,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了崇高的道德情操,确立了精神文明标杆,发挥着永恒激励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前进史,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特质。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能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刻、内容丰富、逻辑自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分别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核心、精髓和根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之源、理论之源、品质之源和价值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四个伟大”的高度契合,决定了要在实践中把伟大建党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的集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革命先驱们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国化的现实成果体现。为此,探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和规律,分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必要的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多重的育人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应然选择。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能,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路径体系,找准着力点,筑牢理想信仰之基,强化使命担当意识,锤炼坚强品格意志,厚植爱国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精神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实现民族复兴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阶级逻辑,先进分子的创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的精神凝结,内含卓越的伦理特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智德性具化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实现着知与行的完美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追求具化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为推翻军阀反动派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半殖民掠夺,实现着义与利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品质具化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为义无反顾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之中,无所畏惧,实现着生与死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操守具化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为对党尽心,忠实于自己对上级或组织的关系,对人民尽力,不辜负人民期望,实现着政党与国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是提升课程理论性与思想性,有效实现课程立德树人成效的关键所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课程特色与学科支撑、深耕学理与讲好故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