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赫梯语不同类别的文献中,零散分布着一些使用意象性表达方式、包含有鲜明意象成分的语句。这些语句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将意象中隐含的某一方面的语义概念特征抽取出,与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两者之间不同形式的共性,使意图突出表现的概念得到加强和深化,营造出生动而有力的表达效果。赫梯语文献中的意象表达常见于比喻性语句中,通过将表述对象的某种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的意象中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进行比拟,建立起彼此照应的比拟关系,使一个意象当中涵盖的诸多概念特征中的某一项得到侧重凸显,而赫梯语意象表达中体现的比拟关系常包括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和兼具行为过程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表述对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意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之间通过一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形成一对比拟关系,这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就成为了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而关联主题由表述对象与比拟意象共同揭示出,赫梯语比喻性语句中包含着多样的比拟意象,而同一个比拟意象在不同的比拟关系中也表达出各异的关联主题。比拟意象表达在赫梯语中相较其它种类的表述方式而言具有显著的文学色彩,体现出观察事物的敏锐度、丰富的感受力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展现出从构思巧妙的联想中产生的有序而鲜活的美感,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常借助事理关系来准确而有力地表现态度和情感,使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细致而贴切。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为赫梯语比拟意象表达中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第二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选用与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第三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巧思之中的事理与态度。  相似文献   

2.
视觉效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要素。它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或所激发的想象,以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画面感来实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中国诗歌崇尚写意,重视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很多古典诗歌仿佛水墨丹青的写意画;西方诗歌重理性、逻辑,强调写实,很多西方诗歌就像质感丰富的油画。中国诗歌传到西方之后给西方带来了"意象派"的革命,开创了西方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后现代的视觉诗更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突出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汉英诗歌在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诗歌在视觉效果表现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空,但是创作的诗歌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情趣与意象的契合、从有限到无限的时空观等。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图画性、情趣与意象的表达、宗教和哲学思考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更好地赏析中西诗歌提供一定的模式,也为更好地理解中西艺术文化之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公认的颜色使用和意象创作的高手,作品以奇闻名。他的诗歌辞藻瑰丽,语言丰富而新颖,同时长于描写精致的物象与意象,而对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的巧妙运用和深埋心中的报国之志、忧民之情又赋予其作品宏大的气势。事实上,李贺的诗歌将精致与大气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恰到好处地融合于其创作之中,令精巧的意象物象背后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7.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指那些以某一意象或属于同一语义场的意象群为构筑要件的诗歌,其中的隐喻意义是在整个语篇层面运作的,大致可分为语境独立型和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中国古典诗词中语篇隐喻的翻译首先要持一种整体观,再现其中的隐喻意象和隐喻话语,保证译文本身是一个生机灌注的整体。针对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的翻译而言,为了弥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差,还要以作者简介、加注、评论、文内补偿等手段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以有效传达原诗的象征意义或语篇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0.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立扬作为当代著名华裔美国诗人,爱与死亡的主题在其诗集中贯彻始终,但评论界始终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在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不仅有关于死亡的直接书写,即直接以死亡为主题或是描写死亡场景的诗歌,也充斥了对死亡的间接书写,即通过描写性意象侧面反映死亡,其中以玫瑰、黑夜、海洋三种意象最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主题鲜明,意象丰富,思想内涵深邃。在《伦敦》中,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描写工业革命背景下伦敦黑暗的一面,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凄惨、悲伤、绝望的画面。本文从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和色彩意象三个层面,赏析《伦敦》的意象特点及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顺淼 《文化学刊》2022,(6):219-222
在白居易留存下的近三千首诗歌中,“雪”意象共出现148次,在“雪”意象的运用中,最令人所熟知的便是借“雪”来营造闲适、孤寂、悲凉等意境,但其中也有不少暗含着对人生路途充满着艰难与险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白居易诗歌中的“雪”意象,可以通过对当时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的分析,来探究其不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语修辞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阿拉伯语文体规范、表达功效和用词技巧的语言学科,分为句式修辞(辞达学)、形象修辞(辞巧学)、藻饰修辞(辞华学)三大分支学科。其中形象修辞(辞巧学)中提出语用中词的本义和借义的概念,本义与借义之间的关系分为“比喻性借代”和“非比喻性借代”。该文通过引入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理论指出:“非比喻性借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喻”关系,本义和借义之间通过“临近性”基础实现转换。“转喻性借代”的提出抽象地归纳了“非比喻性借代”中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种“转喻性思维模式”来分析理解该类借代,跳脱出传统类型学对“非比喻性借代”静态划分的局限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诗论的实质是研究富于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其核心内容是诗境,即情趣和意象的交融而创造的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见"的创造性着重于意象,"诵"的创造性体现在情趣。朱光潜诗歌阅读理论给予传统诗论命题"意在言外"的内涵与特点以新颖的语言学的解释,用"无言之美"为读者的无限的想象活动奠定人生论、宇宙论的根基;又对诗歌理解活动中的难懂(隐)易懂(显)及情趣上的个别差异作了心理学的分析。超越朱光潜诗论,推进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应当对建立诗学科学的形上学(宇宙论)、认识论(主—客关系)、语言论的基础及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留白与想象     
留白是诗歌创作常用手法。古诗创作的留白手法主要包括结构留白、意境留白、意象留白、修辞留白、意蕴留白。为达到鉴诗歌赏的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调动全身审美心理机制,运用丰富的想象去填充留白,从而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完成鉴赏活动。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经济蓬勃发展,各国贸易往来密切,增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世代友好的邻邦,增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文化意象是主观情感的反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促进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汉俄中文化意象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诗歌翻译为例,探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产生的障碍,增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19.
王逸帆 《文化学刊》2023,(1):227-231
石楠作为我国传统景观植物,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感低。唐代作为诗歌盛世,诗歌吟咏的范围扩大。在这种趋势之下,“石楠”在诗歌呈现中其文人化价值生成。安史之乱以来,石楠与李杨爱情的关联建构起来,“石楠”被以“端正树”的名称转述与创作,从而被深刻的意象化。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石楠”意象大致沿着两条线索来发展,一方面“石楠”作为文人气质格调的文化价值生成,另一方面关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历史记忆,通过反复创作以表达作者对盛唐记忆的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熟语是语义、结构上定型的,使用上等同于词的短语或句子。张家界方言熟语非常丰富,有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其中歇后语有直陈型、谐音双关型、转义双关型;谚语有农用谚语、哲理谚语、常识谚语;惯用语有定中型、动宾型、其他型。艺术特点上,比喻辞格和形象化的事物、形象化的词语的运用使得张家界方言熟语具有形象性,方言词语和粗俗词语的运用使张家界方言熟语具有俚俗性,此外张家界方言熟语还广泛运用比喻、双关等辞格。张家界方言熟语反映了张家界的农耕文化,反映了张家界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的文化传统,反映了率直、粗犷的民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