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址资源,基于此,科学地研究历史文物遗址保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查阅材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法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工作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是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内涵包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作为古代地方官办学校,汝州学宫不仅在当时具有传播儒学文化与教化当地学子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汝州学宫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对其价值与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汝州学宫,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利用古建筑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旨在共同保护全球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世界自然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乎地球生态安全.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效保护了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措施的日渐完善,加强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公共服务和空间格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重点。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历史风貌完整性保护较为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回民街还处于居民自行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功能结构与商业形态无法满足游客与居民需求,需要进行系统的更新改造。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使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对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历史资料收集、商业结构分析、功能结构分析、游客人群调查,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与保护的不足,并提出西安回民街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为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与地域特色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高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道德的实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临潭万人扯绳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式微的情境下,挖掘其蕴含的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万人扯绳赛的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表明,多民族共生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作为汉族民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了解客家和客家文化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切入,本文从梅州华侨、华人往来海内外的家族信件——"侨批档案"作为切入点,探讨客家华侨在近代历史中从自然形成的草根档案等尘封的记录,通过梳理和剖析,从中挖掘和研究以"客家方言"并无关系的江湖土语——"下市话"从出现、形成、发展和逐渐走向失传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在纯正"客家方言"集中的梅州地区,出现所谓"下市话",对它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传承这对研究当代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防控污染的最新举措,中国将任命"河长"保护水资源。2 016年12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说,水利部和环保部将联合出台详细方案,任命官员来监督河流污染治理。周学文说:"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河湖治理、管理和保护,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河湖  相似文献   

13.
对景观视廊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控有助于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以福州名城为例,从通视性角度对历史城区重要山体间景观视廊的总体变化情况、保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9年历史城区6条视线走廊完全通视,2008年3条视廊被高层建筑彻底遮挡,其后景观视廊的通视情况延续至今。统计严重影响历史城区景观视廊通视性的建筑数量,可知保障自然山体由山顶至山脚1/3与2/3可视山景条件下超过高度控制的建筑数量均低于名城保护规划控制下的建筑数量,说明名城保护规划对视廊范围建筑高度严加控制。针对景观视廊保护存在的问题,基于山体景观眺望控制法对建筑高度控制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傩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和历史发展性等特征,傩文化资源数字化对于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在资源数字化中,应采取多种收集和呈现方式并注意进行内容选择。在傩文化数字资源利用中,应拓宽利用方式并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保护、挖掘、展示傩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0,(5):147-150
众多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呈现出日益减弱的趋势,面临着行将消亡的严峻形势。保护、抢救处于弱势和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维系和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也是保护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理论不仅以其折射的真理之光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以其蕴涵的绿色新观念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我国学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依法行政的程序功能和法的安定性作用,近几年才对信赖保护问题予以重视,目前对其含义、价值和适用规则等也尚未有足够的认识。我国《行政许可法》虽然规定了信赖保护原则,但未得其精髓。本文首先阐释在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功能和价值,其次基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介绍信赖保护原则的现行规定,再次则分析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的缺陷,最后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和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民众性、民生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