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晖 《文教资料》2008,(15):68-69,73
嵇康一生与古琴为伴,有博采技艺、人琴合一的古琴演奏技巧.<琴赋>一文阐释了嵇康富有自然色彩的古琴音乐理论,它结合了古琴音乐实践,尤其对琴声形象化的表现.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古琴音乐形式上的美感,他更强调在音乐审美中去感受所追求与憧憬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说古琴     
  相似文献   

3.
邂逅古琴     
我喜欢古琴。但我不会弹琴,不能像内行那样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喜欢听听。每当夜深人静、花落茶浓,我总是打开音乐设备,享受一下。  相似文献   

4.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5.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古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他声音低沉,从容不迫,配着旁边叮咚如泉水般的琴声,是再好不过了。  相似文献   

7.
述说古琴背后的故事,敷咏天渊”说“龙傲”对“四唐琴”之一的“龙璈”琴的渊源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遗产,其形制在琴乐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定型.在传统文化保护日益紧迫的今天.古琴音乐迈出了自己可喜的一步,成为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保护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翟敏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3):84-85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之产生的琴曲、典故、琴谱、琴诗等许多文化特征展现了古琴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古琴曲的代表曲目《流水》的典故、《流水》的琴谱、《流水》的琴诗这三种文化现象的具体阐述,人们进一步认识古琴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10.
琴曲和琴歌作为古琴艺术的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共同建构了古琴艺术独特的审美空间。本文旨在重新审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考察琴歌的历史流变和分析具体曲辞的基础上,力图呼唤琴歌这一艺术样式的革新和复兴。  相似文献   

11.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竹林七贤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内蕴:嵇康、阮籍都仍以儒学为精神内核,表面上却采用玄学和自然主义形式;山涛、王戎徘徊于儒学与玄学之间,随时俯仰,是功利主义的代表;阮咸、刘伶借纵欲来达到性灵的苏醒,与儒学无关,略有玄学的自然迹象;向秀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玄学的范畴,他同样放弃了儒家的操守,但目的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玄学的自然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对"家"所怀有的那种精神家园感进一步延伸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产物,是中华儿女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获得的温情感、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希望感的统一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依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取决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时也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为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存在基础,并不断强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中生主要存在着缺乏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种问题。教师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三重转化”,让高中生在作文中注入童心,使文章情境交融,并设有适当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以此整体提高高中生作文的水平与境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中造化、意象、心源关系的分析,强调像生于意,意源于心,言为心声,图为心像.希望人们和艺术家关注心灵的生活的质量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空灵境界是中国诗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是一种飘逸灵动、虚实有无的艺术境界,展现了宇宙的静穆深远和大自然的生机流荡,体现了艺术家旷远高古的人生情怀。空灵境界作为一种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华艺术广博深远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中国新诗从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自我追寻来建构新的精神家园。新诗抒写自我情感,创造自主意境,体现悲悯情怀、终极关怀,追寻彼岸世界,它们直达心灵深处,真正歌咏灵魂,具有全新的文化特征,丰富了新诗的精神色彩。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糅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小说领域"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建树,折射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近代嬗变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我国从北朝始出现了一种法界卢舍那佛的图像。本文简述了敦煌卢舍那佛像的分布,探讨了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的内容及义理、艺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