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下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国际场合演讲中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和谐"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和谐"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论角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所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阐释其演讲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3.
南朝作家谢惠连、刘令娴分别以写有<祭古冢文>、<祭夫徐悱文>而在古代祭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祭古冢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精心结撰的祭祀古冢的祭文,它典雅厚重,具有独特、典范的价值,因被<文选>所收录而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谢惠连在当时属于才华超群的一流文人,但其品行轻薄不检,有同性恋之癖,了解、研究谢惠连的为人和为文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梁代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佳作,然而关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却与正史记载两相矛盾.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查,祭文中"大同五年"当为"普通五年",乃传抄之误,其写作时间应是梁武帝普通五年,即公元524年.  相似文献   

4.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5.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85一代"的艺术家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为旨归,批判艺术创作中的政治性因素,提倡理性绘画,深刻反思检讨传统西化思维的思想局限,进而探究"85美术运动"形成的演变趋势以及原因,并清晰地彰显近代中国艺术思想上扬的轨迹,也反映了"85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与得失。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基于爱好与自身实践提出 :传记写作务必做到“求真贵实”、“论断宜守谨严”、“文如其人”与“文如其事” ,恰当运用“互见”技法、“文以传人”方式 ,等等。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和实践是对我国传统传记写作经验与理论批评的总结集成 ,其见多能鞭辟入里 ,颇俱学术价值 ,对当代的传记写作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饱受外国列强侵略,仁人志士纷纷对时局提出自己的理解看法与建议。在日本接受过教育的蔡锷将日本以及欧洲的情况与国内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理解,阐述了对于中国人精神萎靡现象原因的理解,并对于针对军队中的治理的方式提出了建议。他主张从传统思想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以儒家伦理道德唤醒国人的心智,并建立起兵强马壮的军队。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风靡全球的"习式外交"、"丽媛风"不仅聚焦着亿万中国人的目光与殷殷期盼,更承载了习总书记和第一夫人的文化底蕴与人格魅力,突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外交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深情演绎,在国际社会日益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关切,其依赖于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恰当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形塑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离不开对传统价值资源的发掘和创造性转换,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具有明显的基于经验的认识论命题特色,这对于以社会伦理和修身为主的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现代性转换思想资源。应该挖掘它本身所蕴涵的探究事物规律以获得真知并付诸实践的精神资源,进行扬弃,实现其合理性的重新表达。本文从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伦理价值、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认识及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理解中央城镇化发展决策文件提"乡愁"的深义,应建立在梳理中国乡愁传统的基础之上。在传统中国,"乡愁"并非消极体验,而是发生于人们在去乡之后因在他乡获得安身资本的回头一望,是对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传统中国的"乡愁"发生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框架中。在当代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走出农村的人无法在城市获得安身资本,难获生存尊严,"乡愁"的实质是"乡仇"。中央决策文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是要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与过去不同的中国农民去乡模式,使农民真正获得生存尊严并重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中国思想的核心是上下(包括天人、古今)之间的通达,那么,这一通达是通过"与于斯文"的方式展开的在具体的个人那里意味着将其物理-生物的生命转化为"文-化"的生命,对于世界而言,就是将自然的世界转换"文-化"的世界.当然,文包括天文与人文,本真的人文的展开是止于文之自明的方式,是人文与天人之间的通达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教授《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的回应。作者非常认可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丁教授的区分还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作者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模式,以为生生是阴阳二原则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这与西方取向于手工业制造的理解方式迥然有别。在中国思想中,阴阳交合而生万物既是宇宙论的基本理解,也是人论秩序的开端,因而孝敬是被生者对其生命之来源的反思性确认,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确认,所以是人性论的起始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就文本而言,中国最早成熟的是散文,其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对后世各体文学都有较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散文缺少诗歌、小说、戏剧那样的抒情娱性功能,更偏重于实用,强调"文以载道",更宜于便捷地表述中华民族一贯特有的以仁德为核心的民本主义与人道精神。如果说中国散文存在着偏重于文章系统与格局的文统和偏重于传承仁德思想传统与系统的道统的话,那么,从中国早期的文本散文中就已见出这种文统与道统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具有開放的文化品性,他不僅從尊重和理解人與文化的多樣性出發,提出了"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的概念,而且在實踐中努力建構開闊的文化視野。正是這種博采眾家之長的文化品性,使得歌德在世界文學的影響下,創作出了貫通歐洲文化、融會東西方思想的許多經典作品。與波斯文學、印度史詩、羅馬文學、塞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述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即:自由主义的涵义以及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历程、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其特征、自由主义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原因及其评价等。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好地揭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命运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典籍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记载与传承,众多中国古代道德思想通过其发扬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先贤意志的重要途径。《论语》作为圣人之言流传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其精华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意义非凡。本文将着重归纳几点《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蕴与启示,旨在将中国古代典籍精华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