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是一部花费了作者十多年心血的苦心经营之作,书稿曾经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在《中华戏曲》从刊上连载,经修改补充后正式结集出版。自然,能够吸引作者如此长时间全身心投入的,首先是研究对象本身的重要学术价值。经过近半个世纪众多海内外戏曲史研究者的梳理和深入研究,《风月锦囊》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已经清晰地凸现出来,日益受到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风月锦囊》是重刊于明嘉靖癸丑年(三十二年;1553)的一部戏曲总集。今存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圣劳伦佐图书馆。内题云:"汝水云崖徐文昭编辑,书林詹氏进贤堂梓行。"其中收录有《琵琶记》文字。由于此本为今存最早的《琵琶记》的刻本,以渊源论,仅晚于陆抄本之底本,即原刊于弘治间的《元本蔡伯(?)琵琶记》,故其价值尤为引人注目。锦本所摘《琵琶记》,其目录作"一卷蔡伯皆";内文正题作"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一卷"。可知此集原属"全  相似文献   

3.
庄一拂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下简称《庄目》),因资料搜罗较为完备,常为治曲者称道。然以个人之力寓目曲海,终不免罅隙存焉。笔者在编撰《古代戏曲总目》、《古代戏曲总目提要》、《明代传奇要录》等著作时,曾剔出《庄目》“本事漏考”、“误标作者”、“一目多出”、“本事误注”、  相似文献   

4.
何兆瀛《仙合曲谱》杂剧为稀见的古典戏曲之一。作者创作该剧旨在纪念其两位亡妻蔡耆和管鞠。该剧本事源自现实生活,显示中国古代戏曲题材处理的新动向;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体现古典戏曲体制的变异与交融,代表文人南杂剧发展的新形式;而其凸显的自娱功能与去舞台化现象,则表明古典戏曲从艺术层面向文学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2015至2016年间上海博物馆的"吴湖帆收藏大展"中有一卷传元代钱选《蹴鞠图》,然该图存在颇多疑点。第一,吴湖帆在其所藏《蹴鞠图》拖尾上抄录了明代文徵明的题识,其中人物的特征与画面完全不能吻合。第二,该《蹴鞠图》上收藏印最早为明人,且钱选自题书法和款印均有许多疑点。第三,《蹴鞠图》是否有超越画面之外的文化涵义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探索历史情境与人物服饰、相貌和活动特征的方法,从宋人较为可信的文献史料出发,结合正史载录,重新还原了画中六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人物关系背后的政治隐喻。同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君臣蹴鞠图"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视觉母题之一,历代有不少文人曾为该母题作过题跋和诠释,文中解释了宋代后人对"六人蹴鞠"图式的认识与原作之意的差别。最后,本文对吴湖帆先生收藏该画并加以题识的原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运用典故,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在新闻写作中是否也可以用典?回答是肯定的。新闻用典的主要形式新闻写作中运用典故,大体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直接引用典故、名人名言、诗词名句入题入文。直接引用入题的如1982年9月2日《人民日报》专访标题《不尽长江滚滚来》直接引用杜甫《登高》的诗句;1983年1月13日《铁道建设报》通讯标题《江山代有才人出》,直接引用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的诗句入题;《河南石油报》2005年4月15日通讯标题《而今迈步从头越》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入题。二是变换运用典故或著名诗词。如1981年3月23…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曲作家程镳,字瀛鹤,著有《蟾宫操》传奇。《文献》1994年第1辑张增元《清代戏曲作家事迹考略》(下简称《考略》)据《蟾宫操》传奇的各家序言,题评,补考出若干内容。今据其它文献对《考略》再作订正、补充。《考略》云:"程瀛鹤,名键,字芥溟,浙江钱塘人。"又云:"康熙四十五年(1706),游粤西,梓《蟾宫操》传奇于白州官署,令十二红演之。"按,此记程瀛鹤名"鏕",误,其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电视戏曲栏目,如河南台的《梨园春》、陕西台的《秦之声》、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等,成功地完成了电视与戏曲的对接和碰撞,使戏曲这一备受冷落的文艺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栏目经过不断地改版和调整,积极地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节目样式,成为收视率较高、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有的栏目经营运作成功,更是形成了品牌效应。《梨园春》激活了河南戏曲市场,推动了地方戏曲的传播,被学界称为“梨园春现象”;《秦之声》亦使秦腔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被称为“秦之声现象”。这些戏曲栏目…  相似文献   

9.
戏曲网站是互联网传播戏曲的重要形式.它对戏曲传播的传承与转型,显示出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体现在当下,还将彰显于未来.本文提出运用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这一对概念,分析出当前戏曲网站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展示与交流;同时探讨了戏曲网站主要的发展局限;分析了目前戏曲网站的意义主要在于普及戏曲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0.
答 最好删去.长期以来,《图x……图》的图题结构已成惯例.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题中的“图”与图序中的“图”形成语义重复,删去它后图题显得更简洁.例如:本文题名中图题宜改为《图7接地保护装置控制程序》;《图3粒子追踪结果图》宜改为《图3粒子追踪结果》;《T-p关系曲线图》宜改为《T-p关系曲线》;等等.有时将“图”前的修饰语一起删去,可使图题更简明清晰.  相似文献   

11.
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早的戏曲摘汇本《风月(全家)锦囊》,重刊于嘉靖三十二年,其性质实为明初以来南曲曲唱渐次发展到嘉靖时的舞台荟萃,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南曲戏文的发展,这一过程实包括教坊正声的衰落、民间新声的兴起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可以说,该书之编选,无论就编撰之内容、范围还是其宗旨而言,与稍前或同时之《雍熙乐府》等曲选都相映成趣。后者透露了正、嘉间曲唱领域追慕两京教坊正声、复古尚雅的倾向;前者则重今尚俗、积极摘汇地方新声,而诱露出当时演剧领域更具生命力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一书,涉及佛教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四个大题目。但我觉得写得有新意、耐人寻味的是“佛教与小说”这一章,篇幅也占有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显然,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如佛家所说“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简明点出佛教与诗歌、散文、戏曲的关系,重点讲  相似文献   

13.
发刊词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化遗产》季刊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中山大学历来有古代戏曲和民俗学的研究传统,并且早就编辑出版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杂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著名戏剧史家王季思教授亲自主持编辑的《古代戏曲论丛》、《剧论》接连问世,曾在同行中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在更早的1927年,  相似文献   

14.
杨帆 《文化遗产》2023,(2):59-66
“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常见关目,在戏曲文本叙事中现实与梦境产生时空错位,剧目文本按照线性进程分述现实与梦中场景。戏曲插图以云纹为标志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梦境图”,并与梦境叙事的主题相互关联。戏曲插图视觉性的场景并置,使梦境与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错位,并通过场景移置和比例压缩实现时空关系的缝合。在场景的并置、错位、缝合中,剧目文本线性分述的现实与梦境时空得以重新组合。戏曲插图中的梦境呈现,本质上就是不同场景的并置和剧目文本叙事时空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刊》2009,31(10):F0002-F0002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全剧共42出。《琵琶记》问世以后,影响很大,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一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6.
《审音鉴古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第一部专门的导演著作",在戏曲批评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戏'的戏曲观与文人对戏曲研究领域的拓展"、"文人的雅正思想与昆曲的规范"、"精妙的昆曲舞台艺术演出论"、"重视演艺成就的进步的演员价值观"四个方面,论述作者戏曲审美思想及该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13,(10):44-45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全书共三卷,l30万字,上起先秦,下迄明清(1840年前),以历史时代为纲,以重大历史问题为目,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上、中、下三卷分别论述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产生与形成、丰富与发展、繁荣与嬗变,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面貌和成就,既从横向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徐震林 《新闻实践》2007,(10):F0002-F0002
翻开一张报纸,第一印象来自于它的整体风格,或简洁大气、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整体风格的形成,有利于读者识别报纸。比如,《钱江晚报》版式用厚题薄文、大照片、超粗黑大标题营造出浓眉大眼、浓墨重彩的粗犷风格(图一)。版面整体风格特点体现在结构布局、图文搭配、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马文 《兰台世界》2014,(2):121-122
针对李渔的戏曲作品和《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集中在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层面,对于李渔的“指挥理论”涉及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闲情偶寄》中探寻“优师”作为“指挥者”的意义,以及指挥理论对古代戏曲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采访心得     
戏曲节目在中央台文艺广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现在播出的戏曲节目,在整个文艺节目中占22%,播出的剧种有七、八十个,剧目近千个。由于戏曲剧种繁多,剧目丰富,流派纷呈,唱腔百花齐放,成千上万的听众的欣赏要求又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一种“现在请听”的简单报题的播出形式就显得单调乏味了。为了满足听众的欣赏要求,30多年来,中央台戏曲组的几代人创造了不少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设置过几十个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的专栏节目。这些节目有的是单个的,有的是连续性的,有的是系列性的。比较受听众欢迎的有《京剧常识》、《听戏谈戏》、《戏曲专题节目》、《演员与听众》、《戏曲舞台上的年轻人》、《戏曲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