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隆冬季节,笔者回到了魂萦梦绕的故乡——南通市,参加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90庆典,并专程去南郊瞻仰了张氏墓前的铜像。 故乡南通今日的建设成就,虽远远超过了百年前的开拓者张謇当年的设想。但是,故乡的人们迄今仍念念不忘张謇对南通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工业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的急剧转型时期。在这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爱国、救国分子,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的张謇从中脱颖而出。张謇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张謇家书》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即以"救国"为出发点,以发展实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知行统一等。  相似文献   

3.
“近代第一城”的创建者张謇促成了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萌生,南通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现如今已建成30余家各类主题博物馆。南通博物馆经营模式集聚化效应明显,历经“环濠河博物馆群”和南通市博物馆联盟两个阶段,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和积极的建设成效。博物馆以物质载体的形式讲述着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爱国与担当、执着与创新、诚信与奉献,同时,书写着南通新时代的风貌和个性。新时期“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以及各行各业出现的“南通现象”以不同形式传承着张謇企业家精神,并附着在多样化的主题博物馆之中,对南通博物馆事业起到反哺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逸 《文化交流》2004,(5):51-52
这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乡、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幼年定居地,还培育了杨乐、范曾、袁运甫等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几百年间状元共有114人,仅江苏就有491人,然而真正脚踏实地、做出如此大事业造福于社会的只有张謇一人.  相似文献   

6.
张謇,作为我国近代爱国人士,一生致力于发展实业、教育及慈善事业,对近代轻工业及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其家乡及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用一生诠释了“与草木同生,不与草木同腐”。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现代化的实业、教育、公益事业及思想,更是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等待我们去不断挖掘、研究,其伟大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对此,该文浅析了张謇的生平及其精神价值,并将其与新时代培育社会新人结合起来,试图找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蒙受巨大损失,病毒的全球肆虐充分显示各国相互影响、命运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共情修辞视角分析疫情以来习近平讲话文本发现,习近平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话语实践:“我懂你”,即向他国民众表达深情关切;“你也懂我”,即让他国民众明晰中国主张;“我尽所能助你”,即给他国民众提供切实支持;“你我同舟共济”,即呼吁共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术信息     
哲 1儒学普世化的基本路向●蒋国保 苏州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2 0 0 3(3) ,第 5 - 1 2页儒学在现代遭遇了极大的生存困境 ,原因不在于它失去了制度保护或民众对它缺乏正确理解 ,而在于民众在情感上对它的排斥 ,具体表现为冷漠、淡漠和疏离的态度。既然如此 ,儒学要发挥现代作用、实现现代意义 ,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像新儒学所主张的那样 ,走宋明道学家的道路 ,淡化儒学思想的世俗性而突出其超越性 (宗教性 ) ;而应该抛弃轻视民众世俗价值的精神贵族化倾向 ,越过宋明道学 ,回归原始儒学的人文主义精…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国会也不乏为人奸诈势利、不学无术而又自作聪明,生活腐败而又装扮成正人君子之类的人物。否则,就无法理解当一些美国人谈起国会时,包括政府高级官员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人,常常会对国会某些人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说出“别理他们,那是些笨蛋”之类的话了。  相似文献   

10.
对于英国庚子赔款的用途,国民党秉政前后主张不同。秉政前国民党主张利用英国庚子赔款来补助教育,其目的在于动员、团结民众,为革命凝聚力量。而在秉政之后,作为执政党,其角色发生了改变,面临的任务不再是革命和破坏旧政权,而是发展和建设国家,因此主张将庚款优先用于实业建设。综合考量,国民党秉政后,铁路等实业建设优先于教育事业,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庚款先用于筑路等实业建设,而后发展教育的方针,其实质不是筑路与兴学孰优孰劣,而是孰先孰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咸以来,儒学因遭遇"千古之奇变"而面临无奈的沉沦,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重心的士绅阶层因时代的变局发生转型、分化,其再生产机制亦因科举停废而中断。但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势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以儒学及其价值观念为其乱世生存的基本道义,并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维护儒学价值的种种实践。晚清温州士绅有意识地表彰南宋永嘉之学的努力,实乃一种从传统中发掘地方重建资源的地域文化意识自觉使然。而永嘉之学"经制事功"要义和"坐言起行"精神的重获提倡,催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经世意识,最终落实为由"家"而"乡",由宗族而地方文教的实践逻辑。晚清温州士绅以儒学为中心、以地方事务为取向的"因地制宜"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如下观察,即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在变局时代面临严重的价值危机,而作为文化实践的儒学却在地方社会中表现出相当的践履能力。  相似文献   

12.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7):62-62
人才不济只是表面原因,你说中国没有英语好的吗?没有懂外交的吗?没有懂外贸的吗?部有,关键是不懂游戏规则,而且这个游戏规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的,还有美国政治公关、国会游说、媒体监督等多方面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相关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徽州民众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及行为选择的统计分析,总结思考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进而提出地方政府积极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环境,大众媒体正确引导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环境,学校教育充分发力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西面塑,又叫面花、花馍,是当地民众在仪礼、岁时节日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有意味的食品,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如今,面塑以绝美的身姿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融入了民众热情、才思与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从面塑的造型、内涵、技艺等几个层面深入分析,展现面塑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申小红 《文化学刊》2012,(1):120-127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上海科技馆的红盖头终于被揭开了,作为“APEC”会议的主会场,作为世界首脑聚会的地方,它顿时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场所。 上海科技馆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上海的一张“新名片”。自建成后,一直没有见之于报端和电视,红盖头一直没有揭开,给人以一种神秘感。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08,(31):94-94
推荐理由: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从明清开始历经民国直至中国建国的—段时期内,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史料翔实、内容细致,不但有对命运来展现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业智慧、商业教训。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音乐不是一般性时日常生活的描绘,也不是当时政治主张简单的“传声筒”,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和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抗日群众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时代精神;抗日战争音乐流传广、反响强烈,是立足于现实斗争之需要、时代之召唤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真切地表达出了亿万民众的心声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里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爱国之情,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在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罗珍 《文化学刊》2008,(2):38-47
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南航 《文化交流》2008,(5):14-16
浙江瑞安于2000年举行"孙诒让研究国际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亲临会议,中国训诂会会长及各个国家的一大批学者也纷纷赶赴瑞安与会.这让人想起孙诒让当年逝世时,从日本到北京、从上海到浙江纷纷举行悼念的情景,凭吊者达8000之众,章太炎为他写了传,末代状元张謇为他写墓表,<清史稿>有他的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