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树芝  林坚 《文化学刊》2014,(6):151-158
中国传统书院曾以多种形态呈现。书院创办的目的在于培育士子,移风易俗,教化乡里,敦睦社会。各种书院与复兴中的讲学式书院形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两相配合实现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书院的参与者、现实的书院活动以及书院规模的扩展三个角度,可以看出书院社会教化功能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传统书院对现今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岭南地区的广东省内,广府、潮汕、客家和雷州四大汉族分支民系形成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以村落空间为载体,岭南传统村落营造形成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教化空间.教化内容与空间形态相契合,体现多重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环境教化空间,传递生态文明价值,建构和谐人居环境;伦理教化空间,体现社会治理价值;德育教化空间,蕴含美德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在我国东北成立所谓"满洲国",以便进行殖民统治,并以此应付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日伪当局打出孔孟旗号,抛出"王道政治"的统治思想,在恢复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的旗号下,日伪统治集团对东北沦陷区的妇女进行"洗脑",力图用封建礼教思想和殖民统治理论对其实施教化和改造,从而使广大沦陷区妇女顺从日伪殖民当局的统治,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多数妇女觉醒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5.
植根于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并发展壮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尤其是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在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当下价值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步伐,无疑是实现当前乡村社会治理和促进广大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精神"以人为本"为例,分析其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以期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文化强国,需多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让民族的文化瑰宝养在深闺。"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要以多种途径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这些壮举谱写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文  相似文献   

7.
滇青铜是中国青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贮贝器以一种特殊图像的模式,生动形象地记录着滇国的历史往事。笔者通过阐述视觉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图像学的角度,挖掘贮贝器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在视觉凝视与文化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历史图像的运用,探析贮贝器所呈现的图像视觉文化,从器物的特征入手,探究更为丰富的滇国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时至今日,传统孝文化应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传统孝文化的文化精髓,使其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历史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它受到冲击的原因,对其扬弃与当代价值重构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阐明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芳  董恩苗  王攀 《文化学刊》2015,(4):166-169
中国"四时"概念萌芽极早,并很快形成了庞大的"同实异名"体系,这些别名各司其职,完美呈现了民族丰富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古先民的四方与四时概念紧密结合,整齐匹配,在传统历法中完美呈现中国人的时空框架。人们依据历法,筹划生活,趋利避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四时事务。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圈》2014,(28):37-39
近来“拼车”上班的方式在各大城市十分流行。一些离市区较远小区的业主论坛上,通过网络集结“拼车族”的帖子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专门的拼车族论坛和俱乐部。某公司拼车的车主冯先生介绍了他的拼车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拼车”皆因“省钱”起 近来“拼车”上班的方式在各大城市十分流行一些离市区较远小区的业主论坛上,通过网络集结“拼车族”的帖子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专门的拼车族论坛和俱乐部.某公司拼车的车主冯先生介绍了他的拼车情况 据这位在某外企工作的冯先生介绍,他以前一直是自己开车上班停车费每月400元,加上交通拥堵,油价上涨,花销太大,公司的几个同事曾提出搭顺风车的请求.后来,更有一位同事和他商量,可否长期作为“班车”,以负担油费作为交换条件,这个请求和另外两位同事的想法不谋而合冯先生觉得一来倒也不算麻烦,二来捎带三位同事上班,每月收每人300多元,一个月下来,油费便基本有了着落,于是他便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其基本涵义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传统"信"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具体言之,"信"的核心是哲学之"真",精髓是道德之"善",结果是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4.
一身金红鱼鳞的锦鲤,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化,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社交媒体中转发"锦鲤"掀起的阵阵热潮,其背后是从众心理、自我实现预言心理、投机心理、焦虑心理、路径依赖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梁桂兰 《职业圈》2008,(14):14-15
运用调解制度来解决纠纷,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无讼文化、熟人社会架构以及王权统治秩序情结都注定了传统调解制度是其理性选择,同时中国传统调解制度也促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及长期运转。  相似文献   

17.
运用调解制度来解决纠纷,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无讼文化、熟人社会架构以及王权统治秩序情结都注定了传统调解制度是其理性选择,同时中国传统调解制度也促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及长期运转.  相似文献   

18.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我们表达和理解语言的一种外在形式。它和其他声音一样,在通过空气或其他媒介时产生声波。不同的是,它是人类独有的一套发音器官协调运作所产生的,却非单纯的机械振动;它负载着复杂而系统的意义内容,我们往往借助这一载体将大脑的所思所想外化,并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可见,语音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甚至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形塑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离不开对传统价值资源的发掘和创造性转换,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具有明显的基于经验的认识论命题特色,这对于以社会伦理和修身为主的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现代性转换思想资源。应该挖掘它本身所蕴涵的探究事物规律以获得真知并付诸实践的精神资源,进行扬弃,实现其合理性的重新表达。本文从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伦理价值、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认识及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鲜活的、特色的、感性的和共享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涉及面、涵义等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文化反映并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活动中。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化的"类同"或是"国际化"的冲击,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健康发展的屏障与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