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文化只有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才能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这个浸润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化过程。新课改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要求建构素质教育新图景,必须以学校教育课程化为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七年前我校从企业办学的阵痛中改制而来,校园还是“下雨一身泥。刮风沙尘暴”的破烂环境,一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迷茫在大家心中蔓延。伴随七年课程改革,学校走上了课程化建设的发展新路:着力课程系统建构和内涵发展,形成了课程化引动学校整体变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育人环境大为改观,师生在丰富有效的课程实践中主动、快乐、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效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这一切.皆源于学校多年课程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2.
周国正  王长芬 《现代教学》2014,(Z3):108-109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样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于我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中,从2009年7月起,在我区教育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课程创生:依托师生,整合资源1.搭建教师课程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3.
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本着传承祖国灿烂文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开设了空竹校本课程。学校以空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作为课程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科资源,挖掘教师资源,不断探索、研究三级课程的融合与整体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课程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绿色引擎。我们在打造以"雅行"为品牌的学校文化进程中,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以儿童发展为核心,让课程文化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的课程文化。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一)明晰学校课程建设愿景,引导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蕴含在课程中,课程是学校文化之根本。丰富的校本课程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校文化个性化的气象。同时,文化也是学校课程之魂,学校要培育什么样的文化个性,就需要开发与实施与其匹配的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6.
提升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教育课程化。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四届“校长论坛”专题发言后。校长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其间传递的思想信号与精神元素是:生命关怀的终极情怀,教育智慧的多元流淌,思想视野的开阔开放。成都双流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即兴抒怀:学校教育课程化,要抓住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当前校本课程特色化时已是一股风,校本课程建设走人极端、五花八门,带着随意性、功利性。学校课程建设与特色发展有自己的土壤和根基的:一是学校文化.弄清楚课程从学校文化而来,说明了学校从何而来并将走向何方。二是资源的根基;三是学情、师情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以课程理解、主体参与、行动创生三个视角,分析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现实状态,强调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师生作为主体的课程参与、在体现课程规范要求中创新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8.
"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这是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和提出的又一创新性理念。当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班级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体验文化课程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还将国学与围棋、体育、  相似文献   

9.
课程文化自觉,是当前课程文化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热词,也是一个基本概念。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厘定、深化。课程文化自觉,不是课程理论的自觉,而是人的自觉、人生的自觉。课程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师生的生命自觉、师生的人文自觉以及师生的性向自觉。师生要完整实现课程文化自觉,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基于专注与统一,增强课程文化自觉的内力;既要旁通又要贯通,搭建课程文化自觉的通衢;圆成慧力,是课程文化自觉的鹄的。  相似文献   

10.
"以年级为单位,教师进行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利用课程这一阵地,通过实践、体验、探究,真正实现师生个性的绽放,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也因此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学校精神的灵魂,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产品。学校管理和师生成长都需要文化与课程的共同支撑和引领。在创新发展的今天,更应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近阶段,广大中小学校书法课程纷纷得以确立,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客观存在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通过推进墨香文化课程、建设剑湖书院、打造师资团队,把书法课程和学校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教养的现代国际人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学校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因素,对师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什么是学校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理解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或者更具体地理解为一种  相似文献   

15.
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正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根据学校的社会环境、资源特点、师生情况以及学校传统,恰当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一个以学校为主体的重构课程的动态过程。其中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贯穿于设计、决策、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而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是找到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文化重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学校文化重建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超越工具理性的窠臼,建构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二是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升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三是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必须从教育思想转变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环境的创设。学校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核心,强化师生认同,并不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是以台湾南部的"南方国中"(化名)作为研究脉络情境的个案,探究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教室层次课程实施,针对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历程、教室层次的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经验课程内涵,提出以下结论:南方国中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历程是以 Skilbeck 的情境分析为架构,倾向于 Glatthorn 方案取向模式,以行政为主导,强调课程领导与课程方案,并且受到组织、信念、人以及社会文化等系统的影响;教室层次的课程实施是以教师的知觉课程为主,以师生的生活经验为媒介,透过师生互动、同侪互动共同创发经验的过程,而学生的课程参与会受到课程内容以外因素的影响;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教室层次课程实施之国中生经验课程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含括认知、情绪、社会三个层面的连续性经验。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张謇教育思想为底色,从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生文化,并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形成了"以生为大"的课程文化和"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大生文化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以"立雅求美"为主题,通过在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建构与实践,拓展了校本课程资源,使师生获得了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文化立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