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科学博物馆、科学中心、探索中心等互动型科学博物馆与中心统称为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简称为SMC)。在澄清SMC内涵的基础上,按SMC的展示理念变迁将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为:技术史展示阶段,展示现代科学和增强科学知识阶段,促进科学大众化与知识扩散阶段。并在公众与科学技术新的互动社会与环境下,指出SMC面临的挑战,提出SMC向第四个阶段,即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尊重公众的主动地位阶段演进的趋势。在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语境中全面思考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的定位与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博物馆事业过于偏重于科学中心的发展,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一类型。本文提出:因科学工业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的独特优势,中国的科学博物馆应补上这一课,大力建设科学工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4.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统领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观众研究为基础,指导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新兴数字技术为突破,强化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心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相同之处在于科学中心的核心目标是启发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们参与科学,不同之处在于科学中心规模的差异以及所获得的资金来源方式不同,每个场馆在其所在社区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兴大趋势对科学中心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科学中心需要面对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国科学地图的风貌.通过定量分析、对比性研究,从中国自身的地理版图,到中国与世界的地理格局,逐一分析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流动历程,剖析在整个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涌现出的各种科学文化思潮,阐明中西方科学关系的转变是文化思潮争论的焦点,进而提出21世纪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未来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中心展示的探讨多集中在观众的满意度及其学习成效上,但对展示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科技阐释作为一种既定的程式却少有研究。因此,本文从伯恩斯坦的社会符码理论出发,对科学中心内展品以及贯穿其中的科技叙事结构进行探讨,形成科学展品的深奥、隐喻、公共及神秘(反思)的符码框架和包括技术、历史、社会文化及哲学四大层面的科技叙事结构,以期从展示本身的角度给科学中心提供可行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意义]公众科学是指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人员、普通民众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的全新科研范式,是新型开放创新模式。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对我国开展公众科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典型公众科学项目、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公众科学的政策建议。[结果/结论]公众科学是一种新型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发展,有益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应充分认识公众科学的巨大潜力,从政策层面推动公众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徐剑  蒋宏 《新闻记者》2007,(7):68-70
就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而言,通过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已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而传播者(记者、编辑)则是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由于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对其自身素质有了特殊的要求:具备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与背景:有较强的科普写作表达能力;有不断钻研科学技术的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所引起的恐慌,使得如何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并让公众充分了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之后发生的核辐射危机,媒体也及时进行追踪,让远离灾难现场的中国受众对灾难的危害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2.
科学仪器史的兴起是过去数十年科学史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从业人员对科学史研究的介入。这一研究趋势在国内仍未见波澜。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自2018年筹建以来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在仪器和发明复原、科学仪器史等方向做出了探索,回应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史领域对科学仪器以及科学物质文化的关注,同时积极将自身的馆藏与科学的历史、清华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相联系。对相关研究的缘起和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反思了既有工作,同时对国内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学仪器史研究的相关方法论做了初步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俞征鹿  马峥  田瑞强 《编辑学报》2019,31(3):237-241
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科学发展的竞争先机。科技期刊的语种选择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本文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中,本土语言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促进和提高本国科技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双语科技期刊则为提升本国科技影响力、扩大学术影响范围和确立世界科技地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迎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和成为创新高地,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要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语种合理布局,提前布局双语科技期刊,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为实现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根据ULRICHSWEB的统计,我国目前的中英双语科技期刊数量非常少,仅占全部科技期刊数量的1.0%,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大学科学传播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案例分析,从而为中国科学传播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娟 《新闻传播》2010,(4):26-27
科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传播,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松鼠会"为个案,研究分析其传播特点,揭示其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新颖之处,以此探寻科学松鼠会对科学传播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莹 《新闻前哨》2020,(2):30-32
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双向信息流动,但科学传播中的价值认识分歧依然突出。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圈层化现象,可见群体隔阂、观点与个人经验超越事实影响认知等原因形成了科学传播价值认同的阻碍。在媒介化社会,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作为交往中介而存在,本文基于对不同媒介主体所构成的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媒介主体交往的应对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一本学术游记和随笔集,《域外博物馆印象》作者通过参观、考察众多的域外博物馆,从四个维度展现了自己的学术收获:以中国科普事业领导者的视角,对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建设发展予以指导;以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学者的视角,探讨科学博物馆的发展规律;以中国科学博物馆行业引领者的视角,思考科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科学博物馆忠实粉丝的视角,归纳科学博物馆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9.
传播科学:我们需要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科普概念,在18、19世纪曾经呈现过不少令科学家陶醉的图景。那时会有贵妇人盛妆打扮了,在夏夜坐在后花园的石凳上,虔诚地聆听天文学家指  相似文献   

20.
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关系,是研究博物馆与科技馆教育功能关联性的基础。本文从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不同来源与特性入手,分析了科技藏品与由科技藏品转化而来的“互动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的原因和途径,并从教育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归纳了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说明依托科技藏品的博物馆教育与依托互动展品的科学中心教育的不同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