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爱红 《文化学刊》2015,(3):226-228
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在博物馆中,青铜器也是陈列展示的重要内容。为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对青铜器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在普及和传播青铜器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重要性,探讨了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各种元素,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古代青铜器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展示和储存文物的专场,而文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来实现与历史的沟通,与时代的交流。博物馆文物管理作为保存历史文物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文明的宣导,满足人们对历史探索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建全文物管理体制,细化文物管理的措施,提高文物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3.
2013年下半年,皖西博物馆启动革命史陈展"红旗漫卷"的改陈工作,着重解决重点内容不突出、陈展形式单一等问题。次年,《八月桂花遍地开》完成并对外展出。改陈后的陈展《八月桂花遍地开》史料准确,脉络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系统地再现了皖西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综合馆的特色。在展陈形式上,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同文物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皖西地区的革命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陈列、研究机构,包容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知识内容。它们的任务就是对任何一件能够反映、解释和传播的有形遗产进行保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博物馆定义为“非盈利、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对公众开放的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和休闲之需要而征集、保管、交流和展示人类及环境发展之物证”。县级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庞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同样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先  相似文献   

5.
坐落在北京亚运村的中华民族博物馆是一座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物和文化、艺术的大型综合性人类学民族博物馆,也是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博物馆内建有陈列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陈列馆、400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同时按1:1的比例建造了40个民族的200座建筑。馆内收藏民族文物和用品10万件。这里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雕塑以及仿真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元文化价值追求的形成,多民族国家族群关系所关涉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问题日渐纷攘。而民族类博物馆是展示其中问题纷争的重要窗口之所在。以展厅叙事为话题,切入广西民族博物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厅的叙事内容、形式、主题,讨论其展厅叙事背后的认同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已在很多地方普及,但很多博物馆仍然存在文物展示方式单一、文物保存和修复难度大、经营困难等问题。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博物馆的现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文章就已经应用的全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全息技术在未来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结合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8.
滕娇  唐果  岳蕾 《文化学刊》2023,(10):6-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亡,女书文化作为一种只限于女性之间心口相传的世所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时空载体的变化以及传承者的缺乏,正处于濒危状态。本文从非遗视角下,通过对江永女书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创新与优化设计,增强参观者对女书文化独特的人文、历史、社会与艺术价值的认知度与体验感,提升女书文化精神的体验感与传播力,探索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女书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文物资源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国家的"金色名片",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对于传播博物馆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州地区为例,从文物资源社会开放、馆际交流及藏品利用、"互联网+"的运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探讨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华夏一奇     
记临海一家民间珠算博物馆199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崛起一座民间珠算博物馆,她似一朵奇葩,引起了国内外珠算界的关注与浓厚兴趣,参观者络绎不绝,盛名远扬海内外,成为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开展国际友好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场所,被誉为“华夏一奇。”  相似文献   

11.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中的一个元素,它不仅是历史上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还承载着历史上岭南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情感寄托。本文以镬耳墙的特征切入,深层次了解镬耳墙的起源和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12.
叙事学最早在语言学领域被提出,后被延伸到如电影、小说、绘画、建筑等专业领域。民俗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化遗产范畴产物,是人们创造、共享、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俗博物馆是向大众展示的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地方或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公共场所。除了展示一些物质文化,更需要叙事性来展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追求。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以设计学角度从功能层面、故事情节序列、叙事结构和叙事原则等方面解析博物馆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13.
正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图案等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场景,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有直排的"蚕母"二字。温州博物馆历史厅里展示的绝大多数是文物原件,有一件用的却是复制品,那是北宋时期的木刻套色版画《蚕母》。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这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防止紫外线长期辐射对纸质文物的伤害,因此才用了复制品,原件则保管在库房中。这幅《蚕母》目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画,它蕴藏了温州桑蚕丝织业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博物馆在东北史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大学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在中国东北史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馆藏的史前文物,在探索中国礼制起源、崇龙文化起源及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也有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具有独特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展示地方文化,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信息多元、快捷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普及博物馆文化教育,构建服务大众的博物馆公众形象,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2月,世纪之交,一项牵动海内外的工程浮出水面——中国三峡博物馆近期将在重庆市破土动工。 这个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拥有30万件文物的保存空间,将把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的成果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们评价,三峡博物馆的兴建,标志着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一批又一批参观者饱含敬仰之情来到嘉兴南湖,追寻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思索"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有很多人在瞻仰红船时,想起了一部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光辉历史的电影——《开天辟地》。说起这部影片的诞生,内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2月1日,位于杭州天城路的"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由万事利集团主办的"首届丝绸文化艺术节"同时启动。这家民间丝绸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上千件丝绸精品,有明清宫廷、民间的刺绣服饰和绣品,也有万事利制作的如A PEC会议上的礼品围巾、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瓷颁奖礼服等佳作,令前来观展的中外宾客、参观者叹为观止。同日,万事利集团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基于专利数据库,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以机构主体为主(主要是高校和企业)。所针对的传统文化类型以传统文化总体为主,其次是语言文字、传统建筑或古迹、文物或博物馆等,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占比最多的是虚拟现实技术,随后包括数字化系统和平台、展示装置或系统,以及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研究结合经验发现对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志明 《文化学刊》2023,(12):127-130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对新兴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由此出现了数字博物馆。随着博物馆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提升,由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方向。本文简述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从加强对文物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完善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新趋势,并介绍了智慧博物馆的使用价值,包括游客行为分析与智慧化管理两个方面。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数字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