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明间为山门,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制和格局。一般而言,作为佛教寺院的朝阳寺是不应当建造舞楼的。不过,从敬奉的神灵来看,朝阳寺具有"三教庙宇"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访古纪游图册》是清代金石考古家黄易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依据黄易题跋中屡屡提及的"辛卯"纪年,一般认为此册作于"乾隆辛卯腊月"即1771年12月。但其艺术风格与黄易同时期即早期山水作品差异很大,却几乎与得碑访碑图等晚期作品无异。笔者在徐邦达、刘九庵等故宫前辈鉴定意见基础之上,分析考证认为"辛卯"系"乙卯"之误改,是黄易为防范官场政敌作祟保全自身而刻意为之。因此,《访古纪游图册》应为写绘于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1795-1796年)间的黄易晚年之作,从而在时间上弥补了黄氏《得碑十二图册》(1793-1794年)与《嵩洛访碑图册》(1796年)、《岱麓访碑图册》(1797年)之间缺失的关键一环,使四者连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黄易晚年金石访碑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漳窑米黄釉瓷器中带有纪年铭文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比较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刻有"大明万历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漳州""同安县""东溪乡""陈福成""开元寺"等铭文的瓷雕作品,造型典雅隽秀,线条流畅优美,工艺高超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文献和前人研究,考释瓷雕铭文和相关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瓷雕的窑口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东门外东溪附近,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东溪一带,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的中心位置;陈福成监制瓷雕,并于铭文中体现地缘位置,展现出漳窑生产中浓厚的同业竞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形态;瓷雕皆为开元寺供养器,为定烧之物,铭文内容丰富了明代瓷器的供养铭文体例。  相似文献   

4.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考古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岭南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六朝考古的地区之一,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岭南六朝考古学研究历程分为肇始期、积累期、发展期和兴盛期四个阶段。就目前而言,断代问题依然是制约岭南六朝考古学研究推进的重要原因,纪年砖墓与纪年墓的关系以及纪年砖墓的断代也极为复杂。基于此,选取了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乳源虎头岭南朝墓作为个案研究,从纪年砖和出土器物两个方面着手对该批墓葬年代进行重新厘定,推定墓葬年代为东晋中期。  相似文献   

6.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7.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前841)开始的。前841年之后,我国先后使用了共和纪年、谥号纪年、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纪年、年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传统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我国从古至今还通用了干支纪年法。前841—前828年,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用共和纪年。前827—前141年,我国主要以帝王死后评定的谥号纪年,其中前221—前206年废除谥号,用秦始皇帝、二世皇帝纪年。前140年—1911年,用皇帝生前的年号纪年。1912—1949年9月30日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10月1日之后,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是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纪年法。  相似文献   

9.
石暎墓志拓本现存国家图书馆,该志原石久已佚失,拓本亦罕见流布,馆存为陈粟园、章钰旧藏,另有题署姚崇撰文之伪拓。清嘉道以来学者纷纭其断代,“北汉/宋初说”为主流。近人岑仲勉、柯昌泗认为此志立于唐兴元元年,其论述未周。本文推详案覆,进一步考定该志落葬于是年的四月三十日。该志所涉唐代历史亦彰显金石补证功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游图册》,可能是董其昌现存有明确纪年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但因其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图册》中的多幅作品近似,围绕二者真伪问题引发了一场"双胞案"讨论。就实际情形而论,"台北本"有十九开,共计三十六幅画作和两幅书法墨迹,"安徽本"仅有十六开,共十六幅画作。两本中的近似作品也仅有十二幅,并非如杨岩松所说有十五幅之多。"安徽本"中有四幅作品摹自董其昌晚年的一件山水图册。"台北本"共计三十余条题跋,所含带的历史信息远远大于"安徽本",尤其是第十九开《西兴暮雪》的创作背景,涉及万历辛卯(1591年)的"争国本"事件。借助两件山水图册近似现象的讨论,深入反思当前单纯以宏观的文人画概念和笼统的笔墨趣味等标准,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好董其昌作品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12.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游图册》,可能是董其昌现存有明确纪年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但因其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图册》中的多幅作品近似,围绕二者真伪问题引发了一场"双胞案"讨论。就实际情形而论,"台北本"有十九开,共计三十六幅画作和两幅书法墨迹,"安徽本"仅有十六开,共十六幅画作。两本中的近似作品也仅有十二幅,并非如杨岩松所说有十五幅之多。"安徽本"中有四幅作品摹自董其昌晚年的一件山水图册。"台北本"共计三十余条题跋,所含带的历史信息远远大于"安徽本",尤其是第十九开《西兴暮雪》的创作背景,涉及万历辛卯(1591年)的"争国本"事件。借助两件山水图册近似现象的讨论,深入反思当前单纯以宏观的文人画概念和笼统的笔墨趣味等标准,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好董其昌作品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丁丙(1832-1899),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家世经营布业,富于资财。其藏书室称"八千卷楼"(沿用其祖旧名),另辟"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等,总称"嘉惠堂"。咸丰十一年(1861),由于太平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青铜纹饰方面进行深入观察,进一步强化前人关于该器物为周宣王时期的断代依据;在历史文化层面,对周王赏赐物的象征寓意进行解读,对铭文实际上记录的是一次献俘礼的过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有了“年”的概念之后,就产生了种种纪年的方法和作为起算点的“纪元”。在古罗马,常用罗马建国或罗马统治者狄奥克列颠(即戴克里先)称帝的时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我国古代也曾有岁星纪年的方法(据岁星即木星的运行规律而制定);还有王位纪年法(以某国王上台那一年为纪元)和干支纪元法(以十天为干,十二地支为序相配组成),如清乾隆八年,即干支纪年的癸亥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那么,  相似文献   

16.
焦作白庄汉墓M51位于"山阳故城"东1.5公里处,是其附属墓葬。出土了完整的陶器组合,特别是彩绘三层二联仓陶仓楼,为联仓类型陶仓楼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亦为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建筑装饰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元代科考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乡、会试第二场有古赋一项,是汉人、南人的考试科目。仁宗延祐二年到顺帝至正十一年各科的会试赋题皆已确定,至正十四年会试赋题目前普遍认为是《铜柱赋》,而《铜柱赋》实乃至正十年湖广乡试赋题,《九章赋》才是至正十四年会试赋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考证《九章赋》的作者徐恢是至正十四年进士,而非泰定元年进士。  相似文献   

18.
露台为戏曲提供了演艺之"台"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属性。宋代乡村神庙始建舞楼、献楼等建筑,被认为是在露台之上加设顶盖而成。受经济因素制约,富足则兴工改造,窘迫则维持原貌,故露台与舞楼等长期并行存在。相较于舞楼等研究,建筑学及戏曲学者对露台给予关注不多,尚没有对露台定义、形制及其功能做深入探究。田野调查表明,众多神庙之中仍有露台建筑遗存,结合历代碑刻及相关文献,为露台的形制探析与价值判定提供依据,表明金元时露台建造工艺成熟,并未在全国意义上衰落。露台渊源于古代方坛,世俗生活突出其宴飨娱乐,神庙露台也借鉴世俗生活,兼祭礼和演艺并重。素方形与须弥式是露台两种基本形制,演艺类型多样,亦有雅俗之别。戏曲演艺自露台析出可以视为戏曲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露台就此衰落。露台"理想型"的提出可尊重民间露台的多样性,寻求较开放的剧场判定思维。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