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技术建构起来的电子图像与算法图像打破了世界“原本”与“摹本”的区别与对立,使得镜像、幻象与实存一体化,由此带来了远距临场与沉浸式观看、双向建构与圈层化认知等新的视觉化特征。这些新特征对传统的以“观者主体性”为核心的视觉伦理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具化为:数字图像对观者的理性认知能力的挑战、对观者的对象性意识的挑战及对观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的挑战。数字图像技术时代的视觉伦理建构应该走向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可行性能力增强的“主体之善”和与现存多元文化同在同构、交融互动的“结构之善”。  相似文献   

2.
视觉图像已经成为当下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存在异化倾向。然而,从诗意接受和中国古代"境生"创造的角度来看,当代图像与中国古代禅宗公案之间存在异质同构的关系。两者在审美形态、思维路向、表达方式、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也存在相融同构的可能性:一是将视觉图像公案化,即视觉公案;二是文字公案视觉图像化。现代人可以超越当代视觉图像的异化倾向,领悟禅宗公案的禅趣与诗意,获得精神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3.
提出摄影与图像的分离需要重新理解摄影的非图像性。文章从图像的五个悖论入手,提出图像的基本性质,进而把摄影与图像区分开。摄影是一种行动、一个过程,而图像只是主体与对象通过摄影机相连的痕迹。摄影的本质在于自然的“给定”与人的“摄取”之间的张力,摄影理论史上的重要美学论断都来自对这种配比关系的强调,比如巴赞、罗兰·巴特对“给定”的强调,以及包豪斯、画意派对“摄取”的推崇。摄影的媒介操作也随着技术发生变化,传统光化学摄影与光电信号摄影在图像性上有所区别,而以电子游戏摄影为代表的生成图像则完全与外部世界的视觉物象无关,成为一种对虚拟世界进行“摄取”的摄影,但依然遵循着摄影的内在定义。  相似文献   

4.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5.
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生活哲学”.方可真正体现其作为“批判哲学”及其“哲学批判”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是观察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其秉持从生活到生活的运思路向,立足于现实而把握未来;依托于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完成的因而随生活主题的演变而不断变换形态,是通过优化人的生活而深刻关注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当代生活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在当代中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反思和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图形设计是一种说明性的图形视觉符号,它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之间的视觉语言形式。现代图像技术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图像生产方式,技术操作的便利、感官效果的刺激、广泛传播的可能。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既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契机,同时也蕴涵着一种危机。  相似文献   

7.
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的本质通常被定义为它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技术总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及其关系的聚集,并物像化为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从这个视角出发,教育技术便无法被分解为所谓的物质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因为其本质是它与教育世界的相关性,所以能见到的教育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不过是教育技术的物像化。  相似文献   

10.
马明雄 《物理教师》2008,29(5):18-19
在高中物理“机械振动”部分中,简谐运动的图像的作法,是由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感性认知过程升华为以概括、抽象为主的理性认知过程的重要转折和基本方法,也是学习“机械波”及其图像部分知识和电磁振荡、电磁波知识的极为重要铺垫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除了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哲学教育自身.文章认为,应当借助哲学的力量,通过哲学教学改革,重新树立哲学的威望.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回归哲学,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  相似文献   

13.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物质主义哲学,而是人民主义哲学。物质主义哲学虽是前苏联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解读,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人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人民主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须确立考察问题的现实基点,而无须设定抽象的逻辑起点。把握人民主义哲学,关键是把握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自觉从抽象的物质转向现实的人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5.
本就经济哲学与科学哲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研究,强调要加强哲学界与经济学界的联系、交流和勾通。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本性和功能,在于寻求意义、确立价值、启迪智慧、锻炼思维。西方哲学以“本体——现象”为特征的运思范式,曾不可避免地陷入本体与价值、知识与价值的矛盾困惑之中;中国哲学从总体是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合一”的基础上,尝以“本体——工夫”为基本的运思范式,这样,西方哲学曾有过的困惑,中国哲学因其所特有的价值形上学品性而使其得以消解。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最合乎哲学本性的一种民族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山之作。介绍了《大众哲学》写作的历史背景,它在哲学大众化方面的特点和优点,以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并对我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曾经是西方哲学的基本发展线索,从古代朴素直观的哲学到近代概念体系的形而上学哲学,历经批判与重建,最后又在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中找到了存身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反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它颠覆了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把哲学的批判力量解放出来.这种哲学与本体论的任何形式都是对立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本体论哲学是根本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回答上的不可回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基础;知行统一在实践观上的相通;共产主义理想与 "大同理想"的共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格培养模式的相似等理论契合点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在根据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