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活动中“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习得”的心理学涵义》一文阐明了“习得”的概念。这里从教育学角度进一步考察,“习得”是如何形成的,应当如何形成。一、“习得”形成与教学方略在教育条件下的学习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它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与学、学习集体(班级和其他组织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囊括了多样的过程。亦即包括了口头的与非口头的信息交换(沟通);相互作用、反作用及影响;不同目标、意图、操作的协调;相互理解的保障;共同目标的实现及其成果的评价中合作的种种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  相似文献   

2.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能力本质是讲课能力,即讲课力.从道、学、技三个向度出发,其讲课力体现为讲课力之魂、讲课力之本、讲课力之术.“魂”包括讲课理念、讲课价值、讲课思维、讲课气质、爱生精神;“本”包括学识渊博、高效学习、孵化精进、学习环境、学习典范;“术”包括话语表达之术、现场驾驭之术、识别学生之术、课堂设计之术、精彩元素调剂之术.这三者中,认识论层面的“道”、价值论层面的“学”与方法论层面的“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支撑起教师的讲课力,共同形塑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了“力”的概念与“二力平衡”的知识后 ,一些同学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二力平衡的理解不够深入。比如 ,常有这样的判断题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不少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二力的平衡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混为一谈。怎样才能将二力的平衡与力的相互作用分清楚呢 ?首先 ,要弄清二力平衡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在一条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就平衡 ,简言之 ,平衡的两个力一定等值、反…  相似文献   

4.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象初中物理学中的“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这样极相似的问题很容易混为一谈.如何正确区分它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将它们混为一谈的原因.一、“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容易混为一谈的原因在初中物理学中,“平衡力”讨论的是二个力的关系问题,“相互作用力”讨论的亦是二个力的关系问题,并且它们所研究的二力的关系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它们容易混淆.二、如何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1)从概念上加以区分“平衡力”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  相似文献   

5.
在组织学习力的研究中,目前存在着对个体学习的“移植”、对教育中的学习的“移植”和基本力学要素的“移植”三种倾向,这些“倾向”在揭示组织学习力的本质方面,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认识视角,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型组织经典理论中经常使用的组织能力、竞争力、创新力等表征组织学习的概念都是对组织学习力的描述。组织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这种复杂适应系统中,立足于环境变化,在吸收、传播、共享、转化、反思、提炼、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的各种要素的非线性作用而形成的积累性学识,可以用能力、竞争力、创新力等进行描述的系统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场”的形成并有效地发挥效应密不可分。这里提的“教学场”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够形成默契的相互作用,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能有机融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能达成一致,并在“场”的作用下,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知识在内隐学习中发挥作用。当然“教学场”同样离不开“场”的基本特征——场中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目标效应。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构建“教学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属于“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该知识点不仅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继续学习“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的必要准备,而且是在高中进一步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将二力平衡与力相互作用相混淆.例如遇到这样的判断题:“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就有不少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在做选择题时也常将两个物体上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误认为是一对平衡力.图1 图2情境新颖的第20题,是一道勿须计算只作判断的条件"时对"同一物体(?)生高度重视,使学生误解为二力平衡条件是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二是在实例分析后没有及时与相互作用力有何异同进行比较,致使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不深.  相似文献   

8.
一对相互作用力与平衡二力,由于这两对力有它们的相似之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造成一些同学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要区分这两个概念,首先要认识到相互作用的二力是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而平衡的二力一定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放在水平地面上不动的箱子,箱子对地面有一个压力,地面对箱子有一个支持力,这里的“压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地面、箱子)上,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然而这“压力”、“支持力”不是一对使箱子平衡的力,因二力平衡…  相似文献   

9.
胡春萍 《广西教育》2009,(20):55-56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力,使之在后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中,有克服学习障碍的能力和力量。对学习力内涵分析,曾经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笼统的概念。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也大致基于这样的认识而设定,因为,学力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有“实力”、“能力”、“力量”等基本含义。如果把“能力”、实力”视为“力”的静态表现形式,那么“力量”就是“力”的动态形式。基于此种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力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涵盖教力、学力、管理力、组织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力量。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课程开发、学科教学、技术操作与社区服务等行动能力,以及上述能力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形成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属于同种性质的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上载文对此提出了疑问,并建议“在力学教科书中不要笼统地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属于同一种类型或同一性质的力’,因为这种提法,既没有普遍性又缺乏理论根据”,笔者对此有异议.对于力的分类,按其基本性质,照近代物理的观点,将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4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这4种相互作用均由不同的粒子(场量子)作为传递的媒介进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是当下美术教学的重点,而形成有效的鉴赏路径对提升审美修养至关重要。教师可基于美术作品“内容—形式—精神”三重鉴赏境界,将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和教师引导力的提升“合并轨道”,建构“三境鉴美·学导融合”范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开展着眼观察力的“情景化体验”学习,聚焦分析力的“问题链导析”学习,关注解读力的“探寻式溯源”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进而提升其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4.
“自我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这是不同性质的力起作用的结果。“自我认同”的动力是推动“自我认同”趋向和谐一致的力;“自我认同”的阻力是阻碍自我在一致性进程中发展的力;“自我认同”压力是规制认同发展方向实现可能自我的力。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使得人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辩证画卷。  相似文献   

15.
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是“与个性及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在相互娱乐的情感交流中,才能使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智能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  相似文献   

17.
具身学习形成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倡身体通过参与活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来建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学习者产生深度在场感和构建新的身体图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从“学习者”“环境”“媒介”三个维度进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思维和行为形成动态回路。实践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7):I0005-I000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群体动力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各种社会力都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中,人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在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并最终影响群体行为。卢因认为,这种类似于“力场”的现象是群体行为的动力,他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群体动力场论”,也有人把它称为“场”理论或“场学习论”。按照卢因的看法,人的行为反应不仅为单独某一刺激所引起的,也由当时整个环境即“场”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坚瑞  赖宇芳  陈燕敏 《教育评论》2022,(11):122-127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胜任力水平高低,关系到党支部是否能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文章通过对“双带头人”的深度访谈,构建“双带头人”胜任力冰山模型。“双带头人”胜任力由政治力、学习力、领导力与感召力四个维度构成,教师党支部书记胜任力具有层次结构特点。其中,政治力与学习力是基底性胜任力要素,领导力与感召力是拓展性胜任力要素。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选拔任用过程中,政治力、学习力水平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在支部长期建设过程中,领导力与感召力发挥着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已经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思维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关注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呢?一、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数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考查、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