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元素及漆画语言表现融合角度,通过凝练"壮族三月三"活动中的图案造型、服饰纹样、铜鼓符号,运用传统漆工艺营造画面效果,促进"壮族三月三"自身文化内涵和其他文化资源的融合,升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审美和造型意蕴,传递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大力神纹是黎族织锦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它立足神话传说,具有黎族原始先民渴望族群生存繁衍壮大的象征意义。经过调查发现,有关黎族大力神纹样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深化人们对大力神纹样的认知、传承和传播黎族传统文化,运用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大力神纹进行创新设计,并呈现到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文创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传播性来达到传承和传播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基于形状文法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黎锦纹样中的大力神纹形状、色彩、文化内涵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既保留大力神纹样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案。黎族大力神纹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形状文法在传统纹样创新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将创新性图案应用在文创产品领域,形成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传统手工艺不断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黎族传统文化的生产环境也不断受到挤压。传统黎锦由于适用环境的变化、原材料及部分工艺的缺失,现阶段急需数字化转化以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韵味。该研究通过提取海南哈方言地区黎族纹样得出,哈黎支系图案纹样构成主要以动物纹、人纹为主体,以植物纹、其他纹样为辅;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利用纹样这一载体分析海南哈黎纹样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信仰,并通过哈黎传统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将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从而拓宽哈黎纹样创新设计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4.
追溯通渭剪纸春叶、遮面的源头发现,它和历史文化“幡胜”有着不可分割的前后关系,具有必要的传承和继承性,从春幡演变成陇中当地民俗节日的一种文化符号,其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的根源,同处陇中地域的春叶、遮面图案构成与大地湾文化时期的彩陶上的纹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传承不仅是文化载体的嫁接,从本质来讲是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是渭河流域滋养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根据相关文献和图式纹样比对,从大地湾五个文化期的纹样元素中发现了春叶、遮面的图案元素,尤其在二、三、四期的图案元素中有明显的延续。该文就此以文献载述和图案考察对比进行分析论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能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各种审美内涵,情景交融、替代巧妙、寓意吉祥等,木雕装饰中很多纹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殖崇拜。本文将从木雕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三个方面中的生殖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宁波朱金漆木雕纹样类型,宁波朱金漆木雕纹样传达的"吉祥"意义,以及宁波朱金漆木雕工艺制作的十里红妆体现的"奢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形成与华夏民族人文思想的起源互为关联.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案不仅纹样精美、色彩妍丽,而且还蕴含着易经八卦的构成原理与法则.易经及彩陶图案对华夏民族的思维形式与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帆 《文化学刊》2011,(3):124-131
艺术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人类生活中投射着美的影响。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其关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解释纷繁现象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野中来观察艺术具有其独到的视角,艺术在人类学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他者眼中的美感体验,同时也是被观察者自我生活常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艺术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具有生活与审美、对内与对外等双面性。文章试图通过有关人类学视野中如何定义艺术、怎样研究艺术以及艺术研究在人类学体系中的发展过程以及今后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探讨,来呈现人类学视野中艺术的形象及其特质,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学体系中艺术研究的视角与旨趣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乌铜走银是云南众多工艺美术作品中一种与景泰蓝并称"铜艺双绝"的艺术形式。乌铜走银对工艺、材料的极高要求,这使其成为云南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本文将以乌铜走银为研究目标,梳理概括乌铜走银的器型、纹样上的独特审美,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美学追求,并简单阐述目前的问题,最后为促进其发展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刺绣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它是用绣针引彩线,按照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晋绣以其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等特征而独树一帜。在晋绣中,侯马刺绣是典型代表。侯马刺绣有三种常见纹样,即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侯马刺绣大胆的想象以及韵律美和色彩美使之在晋绣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五福捧寿"属福寿纹的一种,是高频出现的中国传统吉祥纹饰,用途十分广泛,常见于园林、建筑、绘画、织绣、家具、瓷器等各领域。五只或具象或写意的等型蝙蝠将寿语物象环抱围绕,呈众星拱月之态,组成构图紧凑、结构均衡、富有变化、韵律生动的圆形适合纹样。"五福捧寿"不仅是一种装饰造型,更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精心设计的图案美感给人以视觉享受,而形式以外的吉瑞寓意透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单体至组合,由符号到图像,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相依相融,勾连起流传千载的福寿祈愿,凝结了华夏子孙的情感共识。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宋辽夏金时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时期,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在融合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本文从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传承发展研究入手,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宋辽夏金装饰纹样,包括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本民族历史、民族审美、民族信仰等文化内涵,白族人民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艺术。本文将从大理白族服饰的面料样式、色彩风格、图案装饰等多个艺术视角剖析白族服饰的艺术特征,由此归纳出大理白族服饰的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内涵,以期为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白族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底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恩施土司城仿古建筑窗棂造型图案所蕴含的构合时宜、开合之律、虚实相生等造型意识,既把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在形象与主观意象相结合,又将图案造型意识与内在的审美追求融会贯通,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显现的辩证统一,从而引起人们感官上的情景交融和心灵的共鸣。因此,其窗棂造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暨土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该地区人们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汉地与西藏之间的交流形式多样。本文以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宋代汉藏民族交流进行研究。通过对绘画、建筑、雕塑、宗教艺术的研究,总结了宋代汉地与西藏的审美风尚与文化特征。作者认为,研究汉藏民族艺术中的纹样等艺术形式,可以深化汉藏民族艺术交流,为传统藏学研究中的绘画、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等提供借鉴,并且使汉藏艺术交流研究上升到社会学、文化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图形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的描述,发现"康""享""游"这三个生活文化密码。通过对密码的破译,我们还原了中国文明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一个工作与闲暇和二为一的整体性方式。正是这种整体性生活方式,保证了生命价值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创造和持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化密码的破译重组,笔者构建了"康享游生活"的新概念,为当前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旅游养老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图案艺术中民族精神的内涵.认为基于中国原始文化体内部自发的抽象性和表现性以及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和"精神是促使中国图案艺术得以延续发展的两根精神主线.此外,还为新世纪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