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下,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不同的社会个体或群体参与不同种类、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彰显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文化资本正是影响社会身份与地位的重要因素。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文章以社会身份为中介,分析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的同源关系、个体关系、纯食-杂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蕴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演化机制;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究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三种关系的动态演变轨迹,以及驱动三种关系动态演化的社会文化逻辑;讨论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人与物的哲学思辨关系,及其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和符号消费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2.
《小时代》在市场上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郭敬明把文学创作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而这个生产流程是以消费为导向的。郭敬明在小说文本中致力于用语言堆砌出一个消费世界,在文本外则通过经营自己以及《小时代》人物的偶像身份,将它们定位于“90后”消费群体,打造成文化消费符号,并把这个符号延伸到其它可能的文化产品上。  相似文献   

3.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21,(1):81-85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和符号价值往往更为突出,潮流品牌尤其如此。符号消费是解读潮流品牌的重要路径。对潮牌来说,其运行经过符号制造、符号关联和符号固着阶段,从而实现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潮牌满足其群体归属和个性展示,成为阶层符号。因此,正确对待潮牌符号消费,既要避免跌入盲目消费和无理性消费的陷阱,又要发扬其为消费者带来物质、精神和艺术满足的独特性价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潮流品牌的塑造和壮大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符号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分析认识和建构身份的工具。它让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符号上面,促使大学生不断陷入寻找身份的焦虑之中,并最终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对此,应该从他者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以自我反思为根本,以自我实现为旨向来营造生态的大学消费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道德和社会责任,重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韩困首尔W饭店的消费文化为例,阐述了当今社会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的原因及其发展,强调了消费在不同社会中对经济、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对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从生产逻辑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借用符号学研究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社会的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透视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浅析传媒与消费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这个消费时代,媒体文化已成为展示社会冲突和建构社会现实的重要舞台。不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通过交锋和调和,成为构建当代个体、社会和文化的主要动因。媒体文化对人们消费的内容和方式也在进行着无孔不入的渗透。媒体文化在消费社会的格局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妍 《海外英语》2011,(5):323-324,332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上物质基础的日益丰盛,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消费,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媒体的鼓吹与宣传下,对品牌物品的消费还反映出消费者社会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将符号消费视为一种能够建构自身身份与提高社会认同的途径,试图通过消费某种品牌的产品来显示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地位。该文结合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研究理论,试析中国社会现存的符号消费现象,研究认为: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被大众文化的消费话语和符号操控下进行符号消费,并且这种异化的,虚假的消费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导致整个社会乃至世界承受资源匮乏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窈窕绅士》借助电影叙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消费社会出现过程,男主人公通过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占有,对文化资本的占有和欣赏趣味的提高,最终在消费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他人的"承认"。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影片通过消费社会的符号意义的诠释揭示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悖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消费的无限性造成个体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1.
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月消费高且超前消费,但文化消费比重较低;注重实用性,但缺乏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高年级学生和...  相似文献   

12.
对消费文化背景下媒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与消费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还是媒体夸张了文化的消费功能: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的东西(如财富、声望、权力等)。消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但也消解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媒体在后工业技术扩张下,越来越扮演社会秩序与文化缔造者的角色。消费、媒体、文化融为一体。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自觉的会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在媒体的促进下,带有符号化的消费文化得到了极度的张扬。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媒体社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全球文化IP趋势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一种文化符号叙事消费新模式正在重建人们的消费观。以“文化符号”“叙事消费”“跨媒介传播”为表征的文化IP叙事消费主义,影响着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消费发展的新潮流,引发人们对数媒时代文化符号叙事消费的遐想。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5.
网络购物中的狂欢消费、展现个性特征的品牌消费以及短暂忘却现实的虚拟消费是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受到追求身份认同的自我需要、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与符号消费谋合发展等影响,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行为中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现象。过度的网络符号消费不仅会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漩涡,沦为丧失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而且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可以通过强化身份认同,提高消费素养,优化网络环境等路径,充分发挥网络符号消费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相似文献   

17.
审视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是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从而对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引导下,文化成为供人们选择和消费的文化商品。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时所需要的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符号化认知。这种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被传播,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定势:自己就是消费时所需要的、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符号。而这种新的心理定势就是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因此,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研究,有益于我国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现象,避免我国陷入不健康和非理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生活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反思对于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消费社会进行总体性分析时,始终贯穿着对文化的关注和分析。他认为“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文化,以商品和媒介的形式存在,主要表现出平面化、日常化、同质化、非现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拥有一款优质品牌的手机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炫耀时尚潮流的资本。"iPhone热"的兴起便在这种消费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iPhone所代表时尚符号的文化意义和区隔效应,由产品产生的消费行为的文化意义、产品品牌所构筑的时尚产业和产品具有的霸权性质三个方面构成,这也是iPhone所隐含的符号价值和潜在消费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