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征主义是常见的文学作品表达方式,通过对意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在《逃离》中,艾丽斯·门罗对小羊弗洛拉进行了大量地描写,即通过对弗洛拉的出现、失踪、再次出现、再度失踪的描述,来展现女主人公卡拉的命运变化。本文基于《逃离》中弗洛拉的意象分析,从卡拉梦中的弗洛拉、弗洛拉与克拉克的关系变化、弗洛拉的失踪、失败的逃离来阐述卡拉的逃离过程。  相似文献   

2.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力作。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被遗弃后仍努力在失衡的世界里寻找平衡,完成在世俗生活里对自己的救赎。本文主要分析韦瑟罗尔奶奶的精神世界及其世俗生活,探讨一个女性是怎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的。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促进了女性对身体话语权的追求,继而推动了两性平等建构的社会阶层的实质性改良。曾获布克文学奖的《逃离》,是爱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集,其揭示和展现了女性在追求主体自由时的困境。女性主义视角对《逃离》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中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当代畅销书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被世人称赞为"疗伤系小说",《哀愁的预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主人公弥生通过领养家庭、独居家庭和原生家庭这三个家庭的连接,逐渐找回失去的记忆,治愈童年时期的创伤,从而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绿皮书》作为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引起了艺术界与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影片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本文以他者理论分析作为双重他者身份存在的黑人音乐天才谢利博士,并通过谢利博士的遭遇引发对于他者身份的思考。谢利博士对自己周遭环境的回应展示了作为他者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他者在充满社会、文化、权力压制下做出的集体反抗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条件是使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导致其信仰崩溃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使她悲伤的心理被强迫性重复、拒绝和否定其重复倾诉阻隔了与外部世界的心理沟通,扼杀了她内心倾诉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阐述其救赎自我的方式,解析致病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2,(1):146-146
夏秀在《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我接受了青铜系列剧《青铜之恋》的创作任务。刚到文化局不久,胡凤林局长找我谈话,要搞一部现代黄梅戏,反映火热生活,抒写铜都人的情感。 我需要到一线去采访。我选择的矿山是狮子山铜矿。在矿山呆了几天,下到井的最深处看工人作业,开了两个座谈会,查阅了矿山编的人物事迹。几天下来,我的印象是:矿工所拥有的就是高强度劳动、微薄的工资、生活的重负,他们憨厚朴实,不善言语;矿山资金不足,设备老化,资源正在减少;在井下才感到空气、阳光的珍贵。除了对矿山人的尊敬外,要命的是我没有任何创作欲望。  相似文献   

10.
莉吉娅·特莱斯在短篇小说《壁毯》中于人物自我心理剖析中逐层拟构人格三界的意识形态发展暗示,小说中的壁毯如同人物借以完成自我建构的镜像一般,投射出文本深层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寻找旨归。然而“自我”总是作为他者存在,受制于权欲、暴力的象征秩序,于自我话语拟构的蒙昧与觉醒中形成了巨大的反讽性张力。叙事声音最终于反复寻觅中打破镜像,实现了自我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11.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由早期"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逐渐转为"为人生"的立场,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革命高潮的到来,又转变为革命文学及大众文艺的主张。著于抗战后期的佚文《诗歌的创作》,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郭沫若不断调整并较为成熟的文艺观。本文主要探察郭沫若文艺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3.
“你说你离我很远,你真的就在我心田,你说你离我很近,越过天涯,不变的情感。”当这熟悉的旋律升起,海内外熟悉唐诗的观众的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天涯共此时》栏目片头中一片蔚蓝色的大海边际线上升腾起一轮明黄的月亮正是取材于此。《天涯共此时》栏目从1992创办伊始,就将自己定位为“海峡两岸亲情交流的桥梁”。13年来,该栏目见证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记录下两岸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的无数令人难忘的时刻。13年过去了,无论台海局势怎样变化,《天涯共此时》栏目没有停止过自己前进的脚步。制片人汪骢总结这些年栏目的变化时说:“(栏目)没有一成不变的,变,才是永恒的。你可以说我们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因为栏目从创刊伊始就开始讲同根同祖。这个嘛,台湾人一直不否认。记得有个台湾人跟我开玩笑,他说:“你天天跟我说你是我爷爷,我知道了,你还天天说,五遍,十遍……我就会想你为什么非要强调‘你是我爷爷’,是不是因为你想教训我,想对我发号施令啊?其实,在台湾有很多街道、餐馆的名字都是从大陆过去的,说台湾与大陆的民众身上流着相同的血,相信谁也不会反对。但说上十遍就没意义了,别人会说‘你是不是想做统战’啊”。的确,如今是民主社会,人人讲究平等。不顾对方的感受,一味地只为宣传而宣传是非常可笑的……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涯共此时》栏目创办至今13年,仍然以鲜明的个性特色吸引着广大的海峡两岸观众,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创新、追求特色、适应观众要求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元音行腔借鉴到中国声乐作品娜仁高娃咏叹调《我们将得到永生》演唱中,并用两种语言行腔的相似之处,作为连接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技术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桥梁,来阐述《我们将得到永生》的创作特征及风格分析,从而达到歌唱艺术中的"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人程度上还原封末动。  相似文献   

1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由于受到诬陷含冤被判入狱,生活一下跌入谷底,接下来人生注定是灰暗的,可是他心中仍充满对自由的希望。整部电影为了更好地塑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改编时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进行了艺术加工,推动矛盾向前发展,让观众享受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观影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小说的主旨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燃烧的渴望》是韩国爱国主义诗人金芝河于1975年发表的作品,它歌颂了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军事独裁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强烈渴望。诗中反复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具有特殊的意义。"你的名字"暗示了"民主"的隐秘性,表现了诗人对"民主"的亲密感,同时,增强了诗人的感情、美化了诗语。  相似文献   

18.
人与兽——论《清忠谱》、《李尔王》和《马尔菲公爵夫人》[美国]梁启昌著刘阳译《清忠谱》里间接地提到三十多种动物,与我们在约翰韦伯斯特(1580—1630)的《马尔菲公爵夫人》中发现的动物数目大致相等。当然,如同评论家们经常指出的那样,莎士比亚的《李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碧奴的身份设定与社会心理环境出发,分析了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再将重点放在眼泪与青蛙这两个重要意象上,分析它们在碧奴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起的作用与象征意义,最后揭示碧奴反叛行径的内在动因与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相似文献   

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窄门》中的陌生女人和热罗姆都并非大多数爱情中的痴男怨女,R先生和阿莉莎也并非他们挚爱的具体对象,他们确证自我存在的爱欲隐藏在追求爱情的表象之下。实际上,他们爱上了无限追寻的过程,爱上了追寻过程中的自己,在无对象的爱情所带来的痛觉中感受着自我的存在,验证着自我存在的意义,原本具体的情感对象模糊为了一个抽象的情感符号。最初使他们萌发情愫的具体对象实则是他们通向“善好”的中介,所以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疯狂爱欲区别于那种征服欲、占有欲或是肉欲,而是一种“爱智慧”的非常态化表现,是不断超越此在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