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晚上,学校请来长沙市南区教研室的梅老师给即将实习的三年级同学作了一次“怎样写好教案”的讲座。梅老师讲得生动有趣,一个个新鲜实在的“小故事”将大家紧紧地吸引住了。他把儿童世界描绘得那样富有情趣,那样多姿多彩,使得我们的心里也痒痒的,恨不得马上飞到小学去,跟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梅老师的讲座不但使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激起了我们对儿童的热爱,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神往。由此,我想到了某些“谈专业思想”的政治报告,大话连篇,枯燥无味,讲者在台上  相似文献   

2.
难忘的梅老师王国莉在我精美的影集里,在那五彩缤纷的照片中间,有一张已经褪了色的黑白照片。尽管岁月的流逝已使它显得斑驳模糊,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清晰的。那是我上小学时的事啦。班主任吴老师生病住院了,老校长已经替他代了两天课。第三天上语文课时,忽然走来了...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笔者在社会调查时所作的个人访问,对象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今年已有五十多岁,再过两三年便退休。据这名老师介绍,他在这所小学已从教三十年,见证了这所小学教的变化,也见证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变迁。尽管这所小学已今非昔比,但它的学生也不如从前。笔者受此感触,特将老先生的经历叙述如下,愿他者勿忘教育之不易。一、扎根乡村教育我出生于1958年2月,现为新盈中心学校头咀小学的副校  相似文献   

4.
周末谈话活动时,王老师拿来一只玩具熊,给孩子们总结一周的情况:“我是记者小熊,这一周我在咱们大一班看到许多好人好事,真高兴。小秋每天旱晨给班上的花水,齐齐帮助老师整理玩具柜.  相似文献   

5.
难忘戴老师     
本栏责编涵冰每每看到这张距今已12年的照片,我的思绪就飞到了那个难忘的地方——屯孙小学。继而,一个幽默风趣、敬业爱岗的小学教师——戴留群老师(前排左一)的形象就清晰、鲜活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戴老师是一位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长者。1990年,我被调到屯孙小学担任校长。一见面他就拉着我的手幽默地说:“20年前我跟着你爸当兵,20年后我又跟着他闺女当兵。”我一下子记起自己五六岁时,爸爸在距家十里多地的学校任校长,当时戴老师也在那个学校。曾在一年春节,戴老师去过我家。戴老师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他的精神时刻感动着我。身为一名…  相似文献   

6.
吴非 《吉林教育》2005,(10):1-1
前些时候,到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去听课、在校门口,看到校名是该校一小学生题写的.就觉得这所学校有点意思。进了大门,门厅壁上镌着几行大字——“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落款是“朱亦磊”。我不知道朱亦磊是何许人,校长说,是他们学校的教师,因为朱老师写出的这句话代表了教师的心声,所以学校决定用他(她?)的话作为警言训词。  相似文献   

7.
不解之缘     
我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今后要当老师。1968年12月,我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从城市到了农村。干了一年多农活,因学校缺老师,大队干部要我去当老师。我不愿意,因为我不懂当老师,怎么去教学生?另外,我也担心一旦我当了老师,真的要一辈子呆在农村。可是,那个年代是不允许按个人意愿行事的,所以我也只有服从的份儿,何况,让我当老师是照顾我,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轻松活。1970年9月1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学校、踏上讲台。几十个农村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使我脸红、心跳、手脚…  相似文献   

8.
初秋,我到七岳山采风。莽莽苍苍的七岳山上,有一所在悬崖边的乡村小学学校里,只有一位姓谢的老师,谢老师在这个学校已经待了36年了。7年前,谢老师还是这所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后来通过考试转了正。他每月的工资从最初的6元,到后来30多元、70多元,再到现在的1300元。36年来,谢老师一共领了183400元工资。这些,他都在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9.
薛茂红 《教育文汇》2012,(12):21-21
笔者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学校就读的。当时农村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足,音体美课都是由老师兼教。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周还要上一节音乐课。他虽然是非音乐专业出身的民师,可教唱的歌曲,给了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勤奋学习的热情。小学数学兼美术的老师是自学成才的。他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我们都学着用蜡笔画  相似文献   

10.
吾爱吾师     
每逢教师节,总会回忆起那些教过我的可敬的师长,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今天我却挥之不去地想回忆一位当年我不太喜欢的M老师。 解放前夕,M老师在我老家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教我的国文(这所学校也是宋任穷同志的母校),并且是学校训育处(国民党时代管学生政治思想的)主任。一脸阴沉,不苟言笑,好从眼镜下方看人,我们都很怕他,高年级同学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Monkey(猴子)。 M老师穿的长衫袖子里总藏着一根约二尺长的竹鞭,一甩出来就可以打人。在一个快放署假了的周日晚自习上,班里一个刚从家里几十里赶回学校的同学正光…  相似文献   

11.
曲莉梅老师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但是,学校中的领导、老师.她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曲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师,还是一名司机,是学生“情感列车”的司机。  相似文献   

12.
年逾花甲的王武老师,“文革”前曾在南昌市实验小学任专职体育教师二十多年。十年动乱中,这所学校被砸烂之后,他被迫下放农村劳动五年之久,前几年才调回南昌市,在干家巷小学任教。他常说:“我的事业和遭遇,就如蜘蛛结网一般,刚结好了,又被突来的狂风骤雨折断,然而断了又结,结了又断,始终没有灰过心、泄过气。”他正是以这样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倾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江西教育》2010,(1):87-88
小赵老师刚毕业走上讲台。去年,学校领导让他接手初二(5)班。对于这个班级.大家都心照不宣,这是整个年级里纪律最差的班.课堂上经常乱哄哄的.学生迟到更创造了学校通报批评次数之最。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梅老师主动要求换岗.他说他承认自己败给了这个班。学校老师都想看看.这个小赵老师怎么“对付”这个班。原来的梅老师也算是老教师了,  相似文献   

14.
“全情投入总会有回报,坚持学习才能不落后”—丁宏卫如是说前不久,当笔者在学校看见丁宏卫时,他还是那样腼腆地笑着,对老师和他的学弟学妹都很有礼貌。提起荣获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荣誉时,他还是像在学校一样随和而谦逊,他说:“这是政府和公司给我的荣誉,更离不开学校老师们对我的培养,而我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大专毕业后,我来到康乐里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在学校领导、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在浓厚的研究氛围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对待,才能不断成长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好”字,似乎很笼统,于是我为自己寻找目标,来确定这“好”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病梅馆记》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其托物言志的写法。这时,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龚自珍关于病梅的说法。他所说的病梅其实是一种盆景艺术,我爷爷就是一位老园艺师。”我一听很高兴,心想这正是一个讨论其手法、体味其感情、了解其思想的好机会,就赶紧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相似文献   

17.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河南教育》迎来了她的第25个生日,作为她最忠实的朋友,20年来的情愫终于有了倾诉的机会———可是,积攒了这么多年的话,竟然在此刻无声地沉淀了下来。1986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山村小学任教。临行前,我与老师告别。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想把教育当做事业,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老师把他珍藏的《河南教育》送给我,并给我布置了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道作业题:读完杂志后,写一篇心得寄给他。这是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一名小学生在学校的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师发现了,按学校规定是要受处罚的。这个小学生怕极了,眼泪汪汪地对老师说,他的外祖母病情很重,他想把这朵玫瑰花献给外祖母。这位老师把他领进了办公室,十分动情地对他说:“你这样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你的这种美德使我很受感动,因此,老师也献给你一朵玫瑰花,双手献给你”,老师又说道:“至于你摘花园里玫瑰花的事,千万不要告诉你外祖母,因为她老人家听了,要生气的,老师代你赔偿好了。”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时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听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对…  相似文献   

19.
章珏 《江苏教育》2023,(34):93-94+96
<正>2022年11月,想起已有时日未见到班老师,应该拜访一下,可没过几天就惊闻班老师离开的消息,一时竟有些恍惚。我就职于南京市龙江小学——一所被班华老师反复提及的学校,一所在班老师的指导下以“乐活”理念实践教育的学校,一所被班老师称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学校。记忆的风车倒转回2009年,第一次听到“乐活教育”,对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既崇拜又好奇,于是知道了班老师的名字。校长告诉我,班老师住在我们学校隔壁,他是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老师们经常会登门拜访学习。没多久,我就得到了第一次向班老师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前两年有机会去美国 ,前后在那里生活了近两年 ,对美国及美国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教育事业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因为我自己是老师 ,所以对美国的幼儿园、中小学教育特别关注 ,我想就我在文化名城波士顿的一些见闻谈点自己的观感 ,或许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和中小学“减负”有所借鉴。波士顿地区小学招生情况 美国孩子到五六岁时要入小学读书。他可以在住家的社区选择 5所学校作为入学对象 ,然后社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派车接各位家长及孩子 (或自己开车去 )分别到这 5所小学参观、听课并与老师座谈。既看学校的外部环境 ,又可了解学校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