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章太炎手订“中华民国”的国号,为民族、为革命鞠躬尽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在经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史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章太炎早年任教东吴大学,东渡日本后开国学讲习会所,他的学生中有我们所熟悉的鲁迅、马叙伦、黄侃、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许寿裳、吴承仕等,而这些人后来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或任教于北大等著名学府;他的众多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后来大都在国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新史学、哲学以及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929年至1933年,徐士复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季刚先生.1936年以后,他到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深造并任教,直接问道于章太炎先生.他既是黄氏的弟子,又是章氏的弟子,是章黄学派的主要传人之一.由于黄氏是章氏的弟子,徐氏尊称章氏为太先生.  相似文献   

3.
姚奠中先生,是现今唯一健在的章太炎门下弟子。1913年生于山西稷山,1935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了章太炎先生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从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安徽政治学院、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1869—1936)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为倡言革命,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他又是文化泰斗,在音韵文字学、史学、经学、诸子学、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同时,他热心国民教育,一生中开办三次国学讲习会,公开讲学更是不计其数,以其精深的学识和立身操守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才,在国内外知识界、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章太炎在其教育实践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一章太炎一向重视教育,认为唯此才能使民族兴旺。章太炎一生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章门弟子"之一员,姜亮夫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章太炎在语言文字学、楚辞学、历史学以及普遍的治学方法等各方面给予的指导,促使姜亮夫学术轨迹与学术成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二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并非单向灌输,由于姜亮夫的执著与坚持,章太炎对甲骨学的偏见同样逐渐有所改变。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一位弟子,姜亮夫与前者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  相似文献   

6.
唐文治与陈垣都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大学校长.他们执掌学校期间,均十分重视对 学生进行普及型或专业型国学教育.他们尽管学术路径不一,然而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国 学教育理念又极其相似.由于唐文治重经学,陈垣重史学,故而他们在国学教育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以及教师延聘等方面,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但他们均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国学人才,为传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他是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学问既专且博,尤其在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成就空前;他是学术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但学问不让老师,与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他不满三十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此后二十年间,辗转执教武昌高师、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弟子遍天下,更培养出众多的学术大家。他是黄侃,却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黄侃,人们印象中的却是另一个黄侃——黄疯子。从执教北大开始,黄侃狂放的性格和古怪的举止就让他的课与众不同,他的故事也在校  相似文献   

8.
臧云鹏先生为《国学大师之死》所写的序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一文对"国学"进行了如下定义:"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在藏云鹏先生看来,国学的复兴是"大趋势"、"大洪流"。  相似文献   

9.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在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基础上,疏通、拓展了对唐前经学史的记述,丰富了这一阶段经学史的内容。二是综合众说,断以己见,从条理诸经次序、论述源流演变、阐明经籍流传、辨析误植伪托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唐前经学史的脉络。三是钩稽索引,缜密考订,在史料来源、典籍状况、经学人物、典章制度等与经学史相关的问题上,纠正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多家论著的谬误,为后人的经学史研究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10.
正朱季海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章王学派的嫡系传人。解放后他不肯到高校任教,说是不习惯受各种管辖。朱季海曾寄一短文给《中国语文》杂志,久不见音信,问及责任编辑,答:"这不像论文。"他很生气,责问道:"我的文章说得有无道理?"后经主编吕叔湘先生过问,文章在《中国语文》刊出。学术研究的文章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见解独到,不在有无"论文"的架势,更不在长短。国学大师王侃,学问博大精深。他自谓五十岁内不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一束     
正《章太炎全集》历经40年终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章太炎全集》。经过近40年的接力奋斗,2017年,收录最全、整理最  相似文献   

12.
名人的背功     
章太炎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当年,鲁迅、钱玄同等人都曾对他执弟子礼。他早年在台湾当记者时,有一次与同事李书闲聊,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李书不信,搬出自己所学的经书欲考倒章太炎。谁知章太炎不假思索,如数家珍地一一作答,甚至哪一句在哪一部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的渗透,是编创者运用身体自我认知国学素材的动态;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新的编创思路由国学材料出发,在编创过程中运用国学材料体会到的美感,从而达到单、双、三、群舞蹈编创渗透国学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及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晚年于1934年秋,由上海租界迁居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是时诸祖耿由李根源、金松岑诸老先生介绍,得为太炎先生关门弟子.先生聘诸祖耿为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主讲“文选”.这一年诸祖耿举家迁入锦帆路五十号章  相似文献   

15.
由"复古"转向新文化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大约在1910年,钱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教育今语》杂志,出过六期.……  相似文献   

16.
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20世纪初先后成立的两个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运思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国学保存会的骨干成员与后来成立的南社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其中的部分成员顺理成章也加入了南社。从研究南社的角度考量,其成员在国学保存会中具有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的作用;从国粹派的角度考量,这些国学保存会的成员又是革命文学的生力军。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节。黄节既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也是南社的发起人,他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南社,他的诗作独树一帜,是坚守学宋的代表作家。马叙伦、陆绍明等同属于两个文化团体,在国学保存会中,他们于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以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观察他们在学术转型期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和评传,国内也不下十数种版本,而这一部可以说是独具特色、最富个性的一本评传。评传的作者曹聚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是一个以多方面业绩显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他虽不治国学,但对国学却有极深的造诣和卓异见解,22岁时笔录了章太炎的奇崛深奥的讲演,并以此出版《国学概论》专著,先后印行32版,为此,章太炎收下了这年轻的拜门弟子;30年代,他主编了以乌鸦为封面的《涛声》周刊,倡导“乌鸦主义”,只报优则不报喜;抗战期间,他带笔从戎,第一个向国内和全世界发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报道;23岁时,他即以一个五年…  相似文献   

18.
陈勇 《教育》2012,(9):58-59
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山 《科技文萃》2004,(12):174
章太炎的"征婚启事" 有"国学大师"之称的章太炎,26岁时,虽未娶妻却纳王氏做妾,这在当时是可以的.王氏替他生了个女儿,不久因病去世,章太炎便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其中提出的条件是:一、以湖北女子为限.二、要文理通顺,能做短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