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和陈独秀分别作为国共两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他创立了"三民主义",同时领导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即后来的中国国民党。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时他宣传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一直担任党的早期领导人。因此孙中山与陈独秀的国家观也分别成为了国共两党早期的行动纲领,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国共两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国家观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孙中山,基于民主革命的需要,终生都在探讨和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受专制统治的影响而存在封闭保守、公共观念缺失和民族思想缺位等弊端,但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伦理文明优秀,制度文明先进。中国传统的道德和智能不仅是我们恢复民族地位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也是建构现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服膺于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03年把它写入在日本创办的青山学校的校训内,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再次将它写入该会的政纲中。然而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则提出"五族共和",包括联合满族在内的政治主张,这个转变标志了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和平观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和平观的内容主要包括:重新唤醒、解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将民族主义与世界和平理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予以合理解释。在实现和平的手段上,孙中山指出,应当以建立共和政体为根本方式,以民众力量为根本依靠力量。他同时主张坚决打破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军阀这两大实现和平的障碍,强调道德对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和平主义战士,孙中山以毕生之力践行了自己的和平观。  相似文献   

7.
和谐民族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实现了在民族理论与政策上的新发展。同时,在树立和谐民族观时过程中,应注意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民族观与国家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的农业思想生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仅提出农业发展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功用,而且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四个层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的自由观思想对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的自由观思想存在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本文就孙中山的自由观思想做一个浅显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新世纪,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特别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贯穿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别开生面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完全摆脱宗教和道德论的纠缠,被当作纯粹的知识问题来自觉地加以研究,还是第一次。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秦汉以来更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中学历史教学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应注意几个重大问题,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正确评判古代民族战争的是非。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瑞士与印度具有相同的民族观,却有不同的民族关系,这根源于两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理念的不同。多民族国家不但要制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政策,而且要在全社会——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营造一种平等、仁爱、宽容的人文主义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多民族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本介绍了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资本主义属性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列宁关于孙中山社会主义的评论,毛泽东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孙中山理论上和思想上的缺点的方法论观点。  相似文献   

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新世纪,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特别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贯穿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新颖的政治制度启迪孙中山在中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榜样的民主共和政体,但并没有得到美国当权者的同情和支持,他随之转向了苏俄,却又存留着对美国的某些艳羡和赞赏.虽然孙中山向往的民主共和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他对美国的认识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两部门发布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提出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是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中国现有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民族"关系性质,已渗透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思想由改良而向革命,在政治生涯的起始阶段,他的美国观对他影响不大。而宋耀如受到美国文化的十年影响。在孙中山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宋耀如的美国观有直接影响。孙中山在转向革命共和之后,提出三民主义,并把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结合起来,作为革命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0.
韩杰  粟斌 《焦作大学学报》2014,28(3):110-112
针对知行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探讨.孙中山在改革和革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批判了中国传统的“知易行难”说,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知难行易”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