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黑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提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在2005年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开展“研究生开放课程建设”等,着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提供服务。据此,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项目,改进选题、指导、结题等环节,形成了“三加强、三培养”的课题指导模式:加强选题指导,培养创新意识;加强过程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加强结题指导,培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打造工程人才培养新平台;引进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指导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以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依托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紧密结合的培养机制,通过深度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发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这给大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以下几点启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革招生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开展联合培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既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成功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运行模式与建设原则,并分析创新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企业的选择、企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生科研实践、研究生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与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创新研究生培养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化工学科特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了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了严格健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了化工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科研究生是国家现有各高技术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中创新工作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理论分析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成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研究生课题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分别阐述对研究生自身和指导老师的要求、需要完成的工作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促进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杨华 《河南教育》2010,(12):3-4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建设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企业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动力源。针对传统的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今工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弊端,实施与企业相结合的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智移云”技术对研究生培养提出新要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知识架构和能力体系,创新培养平台,优化培养路径,做到专业与IT对接、教学与职业连接、技能与人文联结、学校与企业续接,培养适应“大智移云”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研究生培养创新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高校和企业资源整合的需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对高校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通过建立联动基地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构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现和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共同营造科研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思路。协同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四结合、三提升”的教学理念。四结合是指通过项目研究集群与导师指导集群相结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研发需求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拟定与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三提升是指通过“四结合”协同式培养,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了导师指导模式、建设了研究生优质课程、改善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环境,但是也存在很多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合作治理的视角,以甘肃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为例,探讨政府主导、校所(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合作培养与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探索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与多种途径,包括建立高水平研究生指导小组,建立以项目和问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重视文献数据库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注重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同时也探讨了可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的创新研究评价、资助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创新与综合能力培养的两大重要方面。作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阐述分析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的主要内涵与需求,针对目前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探索结合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培养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思路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适应了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指导教师与培养工作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动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理念要求为实现创新的目标,校企之间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共筑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动力机制等途径不断实现理念、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有效汇聚,共同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严重的问题.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三三"培养模式,通过以案例化教学为基础的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闭环体系,着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解决水利相关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社会评价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源于其创新教育方法。在创新教育方面 ,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发挥我国研究生培养现有优势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 ,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 ,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 ,建立多元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同时还要引入淘汰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较好地适应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关键。本文在论述当前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建设车辆工程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体系、企业和具有本校车辆工程硕士特点的联合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校-企业双基地双导师的协同培养机制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车辆工程类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及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要建立培养多学科宽口径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现行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急需改革,要建立大教育现与实施多学科课程设置、导师负责制和导师小组联合培养等方式来大力培养体育研究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构建创新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业革命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文章探索基于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研究和实践了政府、校企联盟内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建立了联合培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