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2.
阮籍《咏怀》诗并非针对一时一事,而是在宏观层面上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一种丰富情感体验的个人抒发,包括幻灭感,孤独感,危机感三个方面,由此构成《咏怀》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阮籍与庚信两位诗人的现存诗歌中均有以五言古体为创作形式的咏怀诗,二人的咏怀诗都体现了在高压政治统治下郁郁寡欢的苦闷矛盾心理,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尽相同和受时代风的影响也不同,二人的咏怀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的诗人,他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其组诗中有体系庞大,纷繁复杂的意象系统。这类意象多从《诗经》、《离骚》、建安文人诗、魏晋游仙诗中汲取营养,再经过阮籍独特的艺术加工与创新,才得以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文人化、个性化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阮籍写于魏晋之交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他当时心灵的真实写照。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矛盾。本文认为造成诗人痛苦矛盾的关键点在于他对时间的敏锐感悟,并且从阮籍对时光飞逝、今昔对比和渴望永恒三个方面感悟做出分析,探究其文化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因其意旨隐晦遥深而历来注解众多,但解读阮籍诗歌不能绕开他曲折抒发心志而大量使用的兴寄意象。飞鸟作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意象类型引人注目,透过飞鸟意象可以深入管窥阮籍的复杂心态和精神活动,了解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的伤时忧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感伤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特征之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诗歌的感伤主题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其诗的感伤特质主要通过直言悲愁、感伤的物象、声音的渲染三个方面来表现。探析阮籍诗歌感伤特质的内涵、成因、影响,也可窥见古代文学感伤脉流的变化乃至文学风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咏怀诗》洋溢着"工为复义"的"隐"美和"巧为卓绝"的"秀"美,体现了魏晋五言诗歌艺术的新成就和新魅力。  相似文献   

10.
阮籍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由于其家学渊源及其自小沾染,儒家思想可谓熔铸于其灵魂深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阮籍及其五言《咏怀诗》虽如刘勰所言"阮旨遥深",且粘连着不拘礼法的玄学风习,但在这外衣下仍是深刻的儒学追求。从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为主的儒学文论思想入手,可以真正拨开魏晋环境的阴霾和玄学风气的迷雾,理顺阮籍及其诗歌的儒家思想倾向,找到其人诗合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在充分借鉴中西意象理论,并且有机结合本国新诗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应当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互为表里的凝合,并就意象与人类潜意识、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叶诗派根据意象发展的精神特点,将意象的发展归纳为自觉意象、悟性意象和凝合意象三个阶段,并对意象运动的二种范式及其动力来源作了详细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九叶诗派的意象理论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一个经学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宋儒在探寻和辨正《诗经》的本义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宋儒把先秦经典和诸子的用《诗》之义与《诗》本义区别开来,不信毛、郑"迂滞"之说。宋儒在阐释方法和阐释依据上寻求突破,变"据序言诗"为"据文求义",并注意《诗经》抒情、象喻和讽谕的文本特点,批驳前人,解决疑惑,能做到"置心平易",以"情""理""道"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突破,并惠及后代的《诗经》学者。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选>中的四言诗位置特殊,这既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昭明太子文学思想的传统性一面,又直接、间接地反映出四言诗与五言诗在齐梁时期被接受的情况.因之,考察<文选>中的此类诗,对研究<文选>本身与探讨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均具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刘勰、钟嵘相比,从<文选>中体现出来的昭明太子之诗学观似是中立的,但从其四言诗居前这一潜在的通例来看,太子的诗学观应稍近于刘,而略远于钟.  相似文献   

15.
1969年11月至1971年1月,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困顿辛劳中的俞老先生写下了38首古体诗。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文学",这些诗歌是特定时空诗人心灵世界的诗意呈现,充分彰显了他"自爱、平和、前进、闲适"的生命哲学,也是"文革"时期豫南农村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审美观照,于患难中更见人性的真醇与美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出版的《船山诗草》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清代四川遂宁诗人张船山诗集的最佳版本。但白璧微瑕,该书文字、标点及作品编年、编排等校勘尚有遗漏之处。本文例举一、二,以期该书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8.
卢波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116-120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两大理论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咏物诗滥觞于齐梁,以沈约、谢脁和萧纲为代表的咏物诗人一反言志派论诗的传统,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是齐梁诗坛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 ,学术界对白居易评价《长恨歌》时所使用的“风情”一词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从“风情”与“正声”对举、《长恨歌》中“风情” ,以及白氏其他诗文中“风情”的韵味等三个方面入手 ,对“风情”作出了是帝、妃间缱绻、浪漫的恋情的判断 ,从而否定了“风情”即为“正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