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文是我国封建社会公牍文中的一种地方性下行公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色彩。它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种类又有不同的功能。按教文所涉及的大领域来说,可分为文教、武教两种。按施教对象的不同,可把教文分为对民众发布的教文、对官吏发布的教文、对个人发布的教文三种。按教文的行文语气,可分为指示性教文、劝戒性教文、劝戒兼指示性教文。按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褒贤崇德、惩戒勉励、恤亡祭祀、招贤纳贤、武事战争以及宗教、文化、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下行公牍文,教文既有公牍文的一些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点。从教文的创作动因来说,因实用性而起,以及由此带来内容的琐细性和实施的及时性等。由于写作者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往往以俯视的心理看待属下及群众,形之成文,自然气势充沛,有一种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但由于"教"之含义所决定,许多教文使用循循善诱的说理方式,令人折服,具有劝谕性。在长期的教文写作中,不仅形成了一种外在的固定模式,正文部分还积淀了一种内在的写作模式,这与教文的写作者大多是封建社会所标榜的廉吏、清官有关。  相似文献   

3.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应该采用固定的模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合体。教师应该是致力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先教后学"教学思维是在强调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受到赫尔巴特等教育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教学思维,这种教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但忽视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先学后教"教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思维虽然引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要素,但没有实现课堂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先学后导"教学思维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来选择教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孟建锋 《现代教育科学》2012,(8):104-105,135
教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先教后学"在传统课堂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如今为大家所诟病;"先学后教"作为教法改革的方向,被人推崇到不应有的高度。这两种教法不存在扬弃的问题,实践中各有存在的理由,并且还有一个动态发展、循环递进的过程。国内当下影响比较大的几种教学模式基本属于"先学后教"的变式,但"先学后教"并不是教法的最优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侠从先秦开始,就一直在诸多史书、子书中备受关注,但是而后侠却逐渐走出史传写实,转向文人诗歌、传奇小说中大放异彩。该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学等角度探究侠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如何没落史传文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叙事诗经过汉代乐府的推进,至东汉末逐渐走向了成熟。作为叙事诗之一脉,故事诗以故事为核心,兼有戏剧性、小说本事、自传本事或神话本事,因而与一般叙事诗有所不同。本文沿着叙事诗的发展过程,对先唐故事诗的起源和发展做一具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继承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以涉及儒家“五礼”内容判文种类最多,判文涉及继承、孝道、丧礼、官制、军事并民事诸多内容,均被纳入“礼治”范畴,依礼审视甚或依礼判决,“礼”字出现次数不可胜数,行文也显现了司法审判对“礼”的重视和依赖。  相似文献   

13.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闻、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相似文献   

15.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不仅对六朝文学遗风进行了批判,而且在实践创作中进行了文学变革,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论,发唐诗之始音。  相似文献   

16.
唐代书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史上重要的一页,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书肆贸易相当活跃。研究唐代书肆对了解唐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对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述;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说文拈字》是清代陕西安康学者王玉树撰写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其《校附篇》旨在考证《说文》新附字。《说文拈字·校附篇》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说文》新附字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校附篇》有因人成说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宫体诗又被称为南朝艳歌,它在南朝的文坛上可谓是姹紫嫣红。宫体诗作家们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表现纯情、真情之作。宫体诗在南朝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人们的继承中不断进行着新变,这一点在初唐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宫体诗从描写的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作者群都发生了改变。新变后的诗体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也符合大唐一统的气象,为迎接盛唐诗歌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宫体诗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变中求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