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玉江 《华章》2007,(1):6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发挥"两课"教育渠道的同时,应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双重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类型以及对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双重影响入手展开分析,提出了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发挥“两课”教育渠道的同时,应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双重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类型以及对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双重影响入手展开分析,提出了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卫星 《高教论坛》2007,(6):163-166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呈现出新的类型和特点入手,总结了各类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对建设和谐校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企业正式组织的一个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非正式组织是员工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它内生于企业组织,并对企业组织施加了重要的影响,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强化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伟东 《大学时代》2006,(11):176-177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可以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一般情况下,如果正式组织的效能大于非正式组织,班级就会呈现有效有序的管理状态。如果正式组织不敌非正式组织,或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而使正式组织的效能失控,班级就会人心涣散。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组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组织的无意识性特点,既要重视它的存在,又不要过分强调它是有预谋的破坏性组织。班主任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充分利用其成员组合无意识性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处置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7.
董蕾 《现代企业教育》2012,(14):154-155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任何正式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非正式组织,通过考察非正式组织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任何正式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非正式组织,通过考察非正式组织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组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既包括正式组织,也包括非正式组织.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管理中具有教育、稳定、中介和社会功能,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分类指导、制度建设、骨干培训和经费支持等,使大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组织 ,除依靠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正式组织机构维系外 ,其内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交往深度不一的“小圈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组织 )。教职工群体也不例外。正式组织 (群体 )是按照组织设计规范构建起来的 ,它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职能和严整的结构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权关系 ,对个体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合理健康的正式组织为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证。而非正式群体是在正式组织的运行过程中 ,成员之间由于非正式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形成的满足某种心理需要的一种不定型的组织。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产物,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法和逻辑推理法,深入分析和充分肯定了大学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怎样在大学生社区介入思想政治工作,构建良好的高校学生社区心理化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探索这一课题,主要是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心理化建设的特点和思政工作介入的重要意义;三是思政工作介入的原则和方向性把握;三是思政工作介入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是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结合总结经验,有必要进一步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任务和范围,明确社区学院是推进社区内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承担了教学服务、科技咨询、社区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等功能.社区学院要自觉纳入社区之中,主动服务,在服务中完善自己;社区要紧紧依靠教育,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校基层社团为每个在校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组织归属的机会,与高校传统的团委、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等组织相比,高校社团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创新社团管理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社团组织管理要建立由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社团负责、学生参与的工作格局.主张在社团管理理念、社团建设、社团领袖、教师指导、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等方面变革,以适应当前社团发展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何利用其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转化其消极因素,就成了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该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社区学院的渊源、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创造。以社区学院为主要基地的社区教育系统已成为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社区学院推动社区进步的功绩是众所公认的。探究它的渊源、发展对我们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传承校园文明、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素质、展示学校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梧州学院学生艺术团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校园和当地文化舞台上,为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院和当地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文以梧州学院学生艺术团为例,阐述大学生艺术团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的考核选拔结果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本身在运作过程中对整个社会也构成了全面综合的考核。本文认为高考作为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选拔制度,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国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有中心,学校有方向,人生有目标,家庭有追求。高考制度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千千万万的人才,是国家所需战略人才精英人才诞生的摇篮,根本上讲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权利维护是当代大学生权利实现要求的迫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权利维护现状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紧随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的合法权益。本文从大学生法律素质、维权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新时期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Learning communities have been present in community college setting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y are generally effective for both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nd faculty.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demands greater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and community colleges are faced with increasing numbers of developmentally challenged students, learning communities may be one means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is paradox. This article is directed to those faculty and staff who may be considering the initiation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It provide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a set of issues currently being addressed at one small community college in Louisiana where a learning community is in the desig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