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统一化、单一化,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以知识为本位,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继承,忽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直接经验.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讲、学生听,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往往出现上课都能听懂,做作业时感觉难以下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养成学生机械地强记知识,不求甚解、不求创新、唯求高分,导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苟欣 《四川教育》2009,(12):14-15
有人常说:“班集体既町以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个性发展的泥潭。”的确如此,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强调统一、忽视创造性的培养,强调“管理”、忽视“疏导”……这些都会使学生形成沉闷压抑的心态.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动力,还会窒息才思、灵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从而扼杀个性。  相似文献   

3.
严志勇 《成才之路》2013,(33):29-29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过于强调数学的工具性,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忽视了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应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艺术教学近年来发展较快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美术、音乐长期分科教学 ,产生了宽泛的美术、音乐课程与课时量相对不足、强调选拔功能而忽视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强调学科性而忽视学生情感的矛盾等问题。鉴于此 ,本文提出打破学科界线 ,进行艺术教育综合化尝试的对策。要改变教学方式 ,贯彻艺术融合性原则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参与艺术活动 ,形成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改变教学内容 ,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情感 ,使艺术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史永章 《考试周刊》2011,(91):25-25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忽视了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把知识看作是促进终身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编写教材,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强调量化成绩,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又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极大的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考查,甚至片面地把考试当作评价的唯一手段。评价指标的单一,评价方法的单调,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因学不好所以不要学,因不要学所以学不好”等恶性循环的现象。《英语新课标》的实施,改善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它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发展需要,强调评价要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使评价与发展同步,本文就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的课堂大都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  相似文献   

8.
个性品德素质教育是除智力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是指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新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为准绳。地理学科是蕴涵个性品德素质教育丰富和全面的学科之一。一、转变观念,为学生个性品德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传统的地理教学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师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道德行为和人格的养成;地理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础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境:过于强调课本上的客观知识,忽视学生的个体知识,从而割裂了教育与生活;教学方法方面,过分强调教法而忽视学法,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强;在培养目标方面,强调趋同化发展而忽视差异发展,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缺乏创造性。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高校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片面性助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使"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其结果导致一些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不良,如自私、冷漠、孤僻等.同时,高校进行的是片面人格教育,比如,尊重只强调对父母、教师的尊重,而忽视对同学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抗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合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宋英 《陕西教育》2005,(11):7-7
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的首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笔者认为,这些传统角色强调教师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统一规格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且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禁锢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呆板、沉闷,缺乏活力。那么,该如何让地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13.
一、实施背景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尚未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肖昌领 《考试周刊》2008,(23):177-178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外语教学中通常注重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和翻译等,而忽视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外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因素本身,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全面铺开,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掌握七年级英语新教材?到底应该怎样教,才能帮助学生学好七年级外语课程?笔者有以下思考和尝试,与大家切磋。一、抛开“学科本位”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外语教师仅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而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道德行为和人格的养成;过分强调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和掌握,忽视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就好像是…  相似文献   

17.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18.
古中军 《辽宁教育》2013,(5X):62-63
<正>近年来,德育理论界正在热议一种新的理念,即德育生活化。所谓学校德育生活化,即指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过度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与个性发展的状况,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9.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数学课堂面临新的挑战。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  相似文献   

20.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