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3.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生命好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转了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却愈发地快起来,深刻的思索和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清平湾》等七篇作品。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将相锣鼓喧天的祭祀,那只是一个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它又不…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为当代中学生最喜爱的篇目之一。韩少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2010年史铁生离世后,此文更是被人们奉为文学经典。其实,史铁生的意义已不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作品,而在于其生命在场时折射出的精神光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荆墨 《高中生》2012,(16):22-23
彰显心灵不妥协的力量2010年底,史铁生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我与地坛》再版了。这不是赶制出来的纪念集,而是史铁生的最后一本新书。"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史铁生的存在,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象征,是一种生活姿态的象征,更是一种测量社会的过程。现在我们纪念史铁生,就是在纪念一种伟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史铁生《想念地坛》)这句话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想念地坛》,像一句诗。读过很多写雾  相似文献   

13.
以《我与地坛》一课为例,通过史铁生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简述如何讲授课文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4.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15.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6.
讴歌亲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亲情类文学作品的渲染苦难与悲情和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和遗憾已经是作家的惯常模式。从古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到当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7.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教《我与地坛》便有此感。如果把《我与地坛》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仅仅理解成《教师教学用书》说的“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如果说从文中对残疾人的痛苦描写中得到的感受仅仅是“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我觉得这实在没有完整而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没有理解史铁生。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相似文献   

18.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彦米 《师道》2014,(9):56-56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相似文献   

20.
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我与地坛”写作练习,先唤醒对地坛已有的自我体验,再从自身已有的观察和感悟出发,探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情景关系”。对话文本时,学生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感作者所感,深入字里行间,细品散文语言,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寻文本蕴含的深意和哲思,切实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深切共鸣史铁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隔膜,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