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期,社会各地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侵害事件屡有发生。甘肃张家川县16岁初中生被"错误"刑拘事件、山西汾西县男童被挖双眼事件、北京大兴区摔婴事件以及一些地方连续发生的校园性侵事件,无不刺痛每个人的神经,给整个社会蒙上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不禁自责:我们欠这些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无论是从生理、心理还是社会角色而言,未成年人都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发布了最新年度儿童安全教育及性侵案件报告。根据该报告,去年5月以来,全国范围内曝光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达192起,平均1.9天曝光一起。乡村地区是案件爆发的重灾区,且熟人犯案比例高。从曝光案件犯罪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来看,师生关系比例最高。上述数据与近期媒体频频曝光的校园性侵案件具有很大的重合度。舆论也由此呼吁,严惩罪犯、实施防性侵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刑法从业禁止制度对防止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从事相关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高再犯率、难矫治性、隐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特点,从业禁止固有的补充适用性、时限性特征以及对"相关职业"界定不明、仅设置了个人责任等问题,使得其无法有效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再次犯罪。应从以下四方面对从业禁止制度进行完善:删除优先适用前科性法律法规的规定,取消3~5年的期限限制,明确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中"相关职业"的范围并进行分级,设置用人单位的责任。与此同时,需要考虑公民劳动就业权与罪犯再社会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储朝晖 《教育文汇》2013,(12):19-19
对于青少年的性防范、性道德教育,在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还十分薄弱。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未成年人性侵案,能否推动我们建章立制,好好补上这一课呢?这些孩子大多数和父母住在一起,受着父母家人关爱,既非孤儿,也不是留守孩子。然而,她们长期遭受性侵后大多却选择了沉默。有一起十分严重的性侵案,居然是一个临时回乡休假的阿姨意外发现和“管闲事”,才得以揭露。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法律规定,要保障儿童能够接受到与性相关的健康教育,切实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然而,"切实"实难切实,法律条文执行不力,缺乏监督和强制措施,儿童性教育难以实现。儿童遭遇性侵事件余波已了,余悸犹存。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的通知,对性侵儿童事件实现"司法零容忍"。而早在9月3日,教育部就联合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  相似文献   

6.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学校法制教育功能,既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举措。而寻找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校园性侵案的“井喷”般出现,校园性侵现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当前校园性侵的概念、现状、危害、成因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校园性侵现象的几务途径,以期能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日,参加了某地防欺凌防性侵座谈会,检察官和教育工作者分析未成年人被欺凌事件背后的原因,探讨今后怎样预防的做法.该地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的同志通报了近几年的案情,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有觉得好玩,肆意放纵的;有受害者害怕不敢告诉家长的;有家长与孩子互相不信任、自己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处理事件的;有看似很"老实",其实是有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日渐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关注,但有关未成年人的性犯罪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刑法中除了简单的几个法条之外,对于很多的性侵事件显得力不从心。在此试从性侵事件的角度,分析我国法律的现状,力求为保护未成年人男性(仅指14—16周岁)的合法权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频发,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男性为主、抢劫及故意伤害犯罪为主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有效预防对策包括完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宣传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再一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校,这一个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更应发挥其在教育上的主导性和主要性。那么,如何依托校园这一重要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呢?我认为,整合校园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从刑法基础理论出发,总结当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阐述规制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理论基础,剖析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增加规制校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和司法解释;优化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司法适用等建议,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充分发挥刑法“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涛 《云南教育》2013,(20):1-1
近日,社会各地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侵害事件屡有发生。甘肃张家川县16岁初中生被“错误”刑拘事件、山西汾西县男童被挖双眼事件、北京大兴区摔婴事件以及一些地方连续发生的校园性侵事件,无不刺痛每个人的神经,给整个社会蒙上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性侵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我们对幼儿性知识教育的思考。对幼儿进行性知识、防性侵教育主要应从幼儿园、家长两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强化国家和社会责任。幼儿园开展性知识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知识教育的含义,让幼儿具有性别自认能力和建立性别角色;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活动,侧面进行性知识教育,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教师要正确面对、理解班级幼儿之间发生的"性游戏",为幼儿防性侵打下坚实基础。在家庭开展性知识教育,要求家长正确面对幼儿的各种提问,掌握好性知识教育时机,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实时为幼儿解答疑惑。家长、幼儿园同时还要重点对幼儿开展防性侵教育,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幼儿求救方法和力所能及的反抗;培养孩子生命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国家和社会还要完善幼儿保护法律,健全"二次伤害"防范机制,学习、参考世界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处罚方法。只有社会、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筑起防性侵的"防火墙",才能预防幼儿性侵事件发生,才能还儿童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精神的"栖息地"。精神家园意味着学生在校园里有家的感觉,校园人际关系如同"家人般"关系。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学校"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本质。基于学校作为"共同体"的理解,校园人际关系具有精神性、非功利性和向善性的特点。反观我们的校园人际关系,在现时代背景下同事之间呈现为冷漠性的疏离关系,学生之间为竞争性的对抗关系,师生之间为支配性的操纵关系。因此,重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基础和救赎性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爱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本质,关怀和纪律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表征,需从合作和团结的角度进行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偷窥孩子隐私的行为比比皆是。有父母定期检查孩子的书包、日记,然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对2016—2021年我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发案趋势不容忽视。相较于其他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犯罪主体的身份特殊性,还在犯罪行为上表现出强制性、隐蔽性、持续性和反复性,且犯罪对象多为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收养家庭的低龄非留守女童。当前我国在法律治理、协同保护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困境,应当采取多重维度的应对策略:在法律上将亲属身份作为从重处罚情节,加强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完善诉讼时效制度;在共治维度上构建执法主体事前预防机制,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赋予家庭成员及时报告义务;在文化维度上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肖天福 《辅导员》2009,(14):48-48
互联网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新天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便捷的网上绿色空间尤为重要。德育进网络,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为此,我们应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专栏。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一、热词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并设立"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赋予教师惩戒权;禁止带手机进课堂;多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打击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退学";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教  相似文献   

20.
徐晶 《现代教学》2014,(Z2):130-132
<正>近年来,媒体不时报道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事件,有些还涉及校长、教师,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遇到性侵害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这是危害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和教师,在自我保护上,该如何引导孩子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面对这个以往被忽视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思考"安全"的内涵不仅仅是设施设备、防灾防暴上的,更是生命关爱、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