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世成 《甘肃教育》2005,(1):119-120
声音位置是声音安放位置的简称,是一个极为抽象而具体的音乐概念。概括地讲,声音的安放位置是指声音的气息和共鸣在人体中的停靠点,主要指口腔、咽腔、头腔和鼻腔地带。有的老师为了解决个别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个别缺点,还提出声音位置在小腹、在眉心、在牙齿的背后等。本人认为这些提法有欠严谨。通俗地讲,声音位置就是指声音该往哪儿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说:“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谁会用头腔共鸣,谁能唱一辈子,失去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欲求声音获得最好的“泛音共鸣”效果,必须使声音通过咽腔走向头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置”。所谓“位置”就是共鸣区域的“顶”,即共鸣区域的最高点,而这个“点”的获得靠的就是“管状共鸣”的训练方法。 “管状共鸣”要求喉头往下相对稳定,使“管子”加长,把舌骨与甲状骨后部的距离拉开,打开一条通道,使气息自由进出。 声乐训练中,强调的是调节“发音管”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呼气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把“管”放宽放长,一方面尽量利用到共鸣腔的发音能力,也就是把咽下部形成  相似文献   

3.
摸不着看不见的歌唱共鸣在声乐教学中实属难题之一.本文从人体共鸣腔、歌唱共鸣原理、怎样安放声音的高位置与歌唱共鸣的训练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歌唱共鸣教学的粗浅探讨.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歌唱共鸣是在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作用于声门,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原声是微弱的)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咽腔、胸腔、口腔、鼻咽腔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大共鸣声越宏亮.  相似文献   

4.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的一门特殊学科 ,长期以来 ,声乐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训练方法。我们认为 ,声乐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声音与气息、喉头相对稳定与调整变化、声音靠前与靠后、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这也是搞好声乐教学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感觉提示:打哈欠的提示,吸着唱的提示,高位置、手势提示,通过重点分析这几种感觉提示的方法、作用,揭示了感觉提示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并掌握声乐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寻找出更多的适合歌唱艺术的教学提示语言,发挥感觉提示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去寻找最美、最好、最有感情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声乐艺术,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要突出“轻”、“情”、“美”。所谓“轻”,就是引导学生不论视唱还是练唱,都采用轻声唱。这种轻声唱,由于声音感觉量不大,呼吸平稳,气息流量小,支托感强,有利于以气息支持声音,发音位置高而且集中,较纯净,符合变声期学生嗓音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高、音准。例如,教《蓝花花})这首陕北民歌时,以前总有部分学生唱不出这首民歌婉转悠扬的陕北情调。为此,我在教学中纠正学生扯着嗓子喊和硬着喉咙唱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轻唱。这样,学生既听清了自己练唱…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唱论中说“字领腔走,腔随字行,只能以字行腔,不可以腔盖字。”,也有不少当代声乐工作者主张“字在前,腔在后”,并认为这是“字正腔圆的科学法则”.本人无意更新这一观念,但从自身教学前后对照中感到,单纯的“字在前,腔在后”观念对气情深入和腔体开放是不利的。这是因为:(1)我国汉语语  相似文献   

8.
聚焦治疗法 一、适应症 嗓音最佳的"聚焦点"是指嗓音从"口腔中央,舌面的正上方"发出.当口腔中的舌位太靠前或太靠后时,嗓音的水平聚焦问题就产生了:①前位"聚焦"问题:舌位太高或太前时,产生的是较"单薄"、听起来象婴儿般的嗓音;②后位"聚焦"问题:向后方集中的噪音,通过在口腔后端将舌位抬高而产生较"紧"的声音,听起来象浓浓的乡间口音;③喉位"聚焦"问题:最普遍的是将嗓音集中在喉部,嗓音听起来就象"深处于"喉腔部位.许多患者误把喉腔做为构音的中心解剖位置,治疗方法应该将发音的心理意念从喉部转移至上声道.  相似文献   

9.
靠前和靠后的矛盾在声乐领域是相当典型的,"靠前说"认为美好的声音在眉心,"靠后说"认为美好的声音在脑后共鸣.声音究竟要靠前还是靠后,中国声乐界至今莫衷一是.本文将从生理到效果对其做出了精练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声乐训练中的放松与积极有力、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声音的高位置与气息的深度、声音的靠前与声音的垂直是几对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声唱法分为“靠前”与“靠后”两大学派。“靠前唱法”强调声音的明亮、靠前、打在硬口盖上,集中于面孔前部(鼻腔、面罩)部位;“靠后唱法”则强调声音的厚度、力度、喉腔开度大,音的立体柱状感及音的落点感受较深。它们有机结和点在于声音的明亮集中、圆润、丰满,两派是互补的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声乐学习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打开喉咙,即喉位的调节,之二是横隔膜的支持,就是呼吸对声音的支持作用;之三是头腔共鸣。在打开喉咙和有隔肌支持的前提下,面带欣喜表情,同时口腔肌肉保持松驰状态,用中等音量哼唱或轻唱的感觉,进而得到面罩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声乐的基本功,一旦有机地掌握了它,你就有了驾驭声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哼鸣练习是获取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安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声音概念的最好方法。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哼鸣,以及哼鸣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强调了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去过北京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北京人讲话不太张嘴,习惯用鼻子“哼”着讲,这种特殊的讲话习惯,使北京人唱的京剧韵味好听。因为中国京剧,主要是依据北京的语言习惯,巧妙地运用“哼鸣”这一发音原理来演唱,所以唱出的声音给人感觉气特别顺,位置特高,象是从鼻子上部哼出来的,其中“黑头唱法”更为典型。实质上任何一种唱法都是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西洋唱法传入中国后,在声乐界常谈到“头腔”共鸣的说法,意大利语叫(Vibrato)。所谓头腔共鸣,就是调节和运用好鼻腔共鸣与其它腔体的混合共鸣,中国京剧唱法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科学方法。 多年来,我国声乐艺术界有不少人对“哼鸣”训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把用“哼鸣”的感觉去歌唱视为鼻音唱法和羊叫声等,不少歌者和教者把“哼鸣”练习仅用于开嗓音,而未把它放在声音训练的重要位置上来,有的甚至还视为禁区,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哼鸣”就是当发音体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厌打开,软腭让开通道,直接通向鼻腔产生共鸣的声音。从物理共振学来说:没有共鸣的声音是较刺耳的,飞机在地面的响声是吱吱刺耳的,而飞上天空后的响声与地球高低不平的大小山峰和天空形成巨大的音箱产生共振后,传入我们耳朵里嗡嗡响的声音是有共鸣的。“哼鸣”正是符合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范唱方法的分析,说明范唱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想运用好范唱方法,就要努力的学习,探索和提高范唱水平,在教学中逐步掌握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在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成为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演唱者。  相似文献   

16.
声乐训练中充满了矛盾、对立与统一,如歌唱的“呼与吸”“声与气”“声音的靠前与靠后”“打开喉咙与面罩共鸣点”等等。如果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待声乐训练中的一组组对抗与矛盾,全面统一地调动歌唱发声的各个器官,就能达到歌唱时的整体协调与平衡,进行较为和谐自如地演唱。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声乐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在维护和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唱艺术创造的基础上,使民族唱法演唱的声音更圆润柔和,更能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民族歌唱的语言和风格特征。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1.不要把民族风格唱走了样;2.要注重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价值;3.要注意协调好声音“竖”与“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运用歌唱发声中的哼鸣练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哼鸣练习是获得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声音概念的最好方法。在声乐教学个,哼鸣练习常被许多老师和学生忽略,以为声乐就是要开口练唱,从而减少了一种获得美妙声音的方法。文章介绍了哼鸣的两种类型及教学中的引导方法,以供同行探讨和指正。  相似文献   

19.
美声歌唱对声音的要求是:用圆润、流畅、光彩和有穿透力的声音即产生了共鸣的声音唱出动听的歌曲。头腔共鸣是人体内部最高位置的共鸣,它能把整个声区的声音统一到高位置上,让声音产生出色彩和穿透力。为了让学习者找到头腔共鸣,应在明确“大小半圆”的概念、关系及运动规律后,再进行口腔肌肉训练和吐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声音更完美,达到美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即人声的音乐。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对人的声音进行训练,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作为一门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口传心授是十分重要的,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着很大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作为教师,要想成为教学事半功倍,就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即"四多"的培养——多听、多想、多看、多唱。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多听——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树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声乐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过程,想要声乐教学顺利开展,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听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