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央视新闻新媒体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三个平台用户数在2013岁末突破5000万。数字涨得挺快,但并不值得乐观,这意味着央视新闻这个不到两岁的新媒体幼儿,只吸引了全国智能手机用户总数的十分之一。我们心里会更紧张,90%有条件使用央视新闻产品的用户,还没有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陈婷 《视听界》2010,(2):96-96
2009年4月-5月,江苏新闻综合广播、江苏新闻广播、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苏州新闻广播联合新加坡新传媒广播频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组织了“苏州工业园十五周年”大型新闻行动。这是江苏广播首次与境外媒体双向交流、联合采访、联动播出。  相似文献   

3.
4.
5.
刘淼 《青年记者》2002,(5):9-10
必须承认,作为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上星品牌节目, 《城市语文》的出现正如《天涯》杂志副主编李少君所说的那样“给人感觉眼前一亮”,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它的定位角度非常独特,即一部精神现象学的纯文本——“城市话疗小区”,它从中国人智性生活的智慧语录入手,试图精确触及当代城市精神,将产经、消费、时尚、健康等问题一网打尽。之所以说这样的角度非常独特,主要是因为中国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一直存在泛政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这没有问题.但言论是一种宣传的艺主,相同的道理不同讲法,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习惯上,人们往往以为拍照片是在按快门的一瞬间完成的事。假如真的这么想,那么实地拍摄时,就会陷入迷惘。在这一瞬间,拍摄者应当扪心自问:我想通过这张照片说些什么?细究起来,这种自我暗示或曰自我提醒应该是在拍摄那一瞬间之前。当您发现一个值得拍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时,您随之就进入了快速判断:能拍下来什么?借此可表现点什么主题?哪一刹那、从哪个角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知死     
中国人谈话有两大禁忌,一是“性”,二是“死”。“性”的话题开放了,但“死”的王国却依然紧闭。先人孔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作为生命的终端,死亡对我们来说至今依然神秘。每个人都想知道临终前的感觉和一切细节,我们恐惧死亡,但死亡却独具魅力。因此关于死亡的话题也就显得格外别致。让我们从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小故事开始,来窥视关于生死的点滴内容。水没坪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然村落,隶属湖北荆门钟祥市客店镇,山高谷深,古树林立,千年银杏在路边经常可见。但1986年,客店镇委书记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臧铯 《新闻实践》2008,(11):24-26
报纸的访谈报道,要在浅阅读时代重新发轫,不能再绕开话题的热度和厚度。无关痛痒的话题不可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正确的废话无法刺激信息承受过量的受众的神经,不具有社会建设性的话题不足以显示报纸的社会脊梁。  相似文献   

10.
本期<新闻与写作>聚焦"社评与国际话语权",像是一场"关于评论的评论"圆桌会议.几位作者的身份很有意思:卢新宁主持中国第一官方报纸的笔政:胡锡进主持的环球时报被认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重要声音;张颐武、李希光、赵振宇三位教授,主业是教新闻评论课,也经常写评论.在我看来,教评论的和写评论的各有所专.评论写作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之种种,评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是评论本身.写评论往往强调实践性,并不在意评论的创作原理;教评论的强调理论性,往往对评论现象作出归纳概括.这几位顶尖报社和学校专门从事评论工作的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讨论社评与国际话语权,从不同方向研究同一问题,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意.  相似文献   

11.
12.
你穿着北京汗衫和布鞋。抽着“中南海”牌香烟,举着燕京啤酒的瓶子,走在大街上  相似文献   

13.
14.
5月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刊登了“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的消息,两相对照,优劣自见。既是报道评选结果,读者最关心的当然是些什么人入选。但人民日报采用的新华社稿,仅仅在“棋圣聂卫平名题榜首”后简单罗列了其他九名当选者的名字。对这些人因何贡献得以榜上有名一字未提,却用大半文字去讲评选活动的意义和读者对这次活动的反映,内容平淡、空泛。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十大杰出青年”除个别人外,并不是人人皆知的人物,做一点简单介绍绝非多余,不然,看了这则消息,仍是知其名不知其“实”,弄不清这些人究竟为什么会成为“杰出青年”,岂不扫兴。  相似文献   

15.
新闻圈里圈外的人都发现,这两年报纸版面比较以往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照片大了,标题“火”了,版面比以前热闹多了。这种静悄悄的“新闻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版面的美化,仔细研究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回顾它的源流,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观念变化的轨迹。最早对报人的版面观念构成冲击的是对照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曾素萍 《声屏世界》2003,(12):37-38
在电视传媒从节目化阶段逐渐进入栏目化阶段的今天,一档栏目的成功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的个性,对现场的驾驭,切中要点的提问,画龙点睛式的评说,都是吸引观众目光的关键。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中“怎么说”和“说什么”,直接关系到电视机遥控器的点击频率和眼球的停留时间,影响着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的“怎么说”“怎么说”是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及受众进行交流的直观表现形式。常听人说,某某台的节目不如某某台的好看。究其原因,主持人的“怎么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主持人在镜…  相似文献   

17.
18.
标题为何断章取义打开2001年11月6日上海《解放日报》第6版,一条标题立即扑入眼帘:“20名本科生直升博士”,不由感到惊诧,本科生直升博士学位,这不是闻所未闻的奇迹吗?等到读罢全文,才知道原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这20名本科生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们要经过四年学习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博士学位。上述标题为何如此断章取义呢?  相似文献   

19.
六个W是新闻学基础理论的一部分,而“WHEN”在新闻中又往往“首当其冲”,一篇新闻“何时”的重要性于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不会有什么疑义的。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纸上时间模糊的新闻时有所见,常常需要回过头去翻报头,查阅这张报纸的日期; 甚而还能拜读到通篇找不到一个时间词的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而信息缺少时间真是为难了读者。当然,有人仅将看报当作睡前的催眠,时间之有无,事实之真伪,大约是无碍其催眠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这原是小孩子的一句不知深浅的话,童言无忌,大人怎么可以当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