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是教历史的、教地理的,还是教物理的.教化学的……都应把育人当作终极目标.培养出品德好,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这才是尽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位化学老师.书教得非常好.可他的学生都运用他教授的知识制造出杀伤力很大的炸药伤及人民的生命财产.你能说这位化学老师尽到教育的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2.
曾婷 《海南教育》2008,(12):57-57
教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是教历史的、教地理的,还是教物理的.教化学的……都应把育人当作终极目标.培养出品德好,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这才是尽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位化学老师.书教得非常好.可他的学生都运用他教授的知识制造出杀伤力很大的炸药伤及人民的生命财产.你能说这位化学老师尽到教育的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3.
照川 《农村教育》2000,(12):49-49
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个反映就是: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听话了,非常难管、难教。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第二篇 科学教育的目标 我们想通过科学教育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呢?假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决定教什么、什么时候教和如何教的话,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教者有三重境界,即教者、教育者和教育家。教者,主要是教书,有能教和善教两层次。教育者,是体现教育性的教者,需要更多优秀的个人品质。教育家,是具备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的教育者,是从教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体教融合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体教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工作和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它既是理论难题,又是实践难题。体教融合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在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发现,体教融合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部门并立造成体教融合貌合神离;二是理念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投入多、体育锻炼少;三是体育和教育的各自赛道锦标主义盛行,导致二者目标相悖,培养出的大学生学习好、体质差,培养出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强、文化素质差。体教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有: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因此,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其推进策略需要从优化体教结合、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和实现体育课程治理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叫“教学生要教心”。我想这句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心是教学生的心。也就是注意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心还是要和学生“交心”。也就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8.
在对初中数学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懂、会几乎贯串着整个教学.教是教师的职业任务,学是学生的学校使命,懂是学生课堂上的受教状态,而会则是学生离开教师后独自面对问题时的一种取向;更有意思的是,这四个要素还可以衍生出其它的要素,如教与学组合成教学,这就是师生在学校内的一种生活状态;而教与懂组成教懂,就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们常常听见教师说"我要把学生教懂了",或者责怪学生"我怎么教他都不懂";后来有教师意识到,只把学生教懂是不够的,还要把学生教会——教与会的组合.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学校中,由此产生的"以生为本"理念被提出以来.人们又发现另外一个认识,那就是学习原来是学生自己的事,那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当变成让学生学懂、学会——学与懂、会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朱艳艳 《江西教育》2012,(Z4):64-66
中小学教育界面的"无为而治",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换言之就是"无为"而教或"不教"而教,这是最有教育艺术的教育,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管理、育人还是教学,如果能自然而巧妙引导,妙到不露痕迹,一定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教师的"教"是实现学生的"学"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而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其中"学习单"就是这一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诚然,从理论上来说,这句话无可挑剔。但是,作为教师而言,总会碰到几个教不好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  相似文献   

12.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激发起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 ,教师既要言教 ,又要身教 ,且身教重于言教。其实 ,在言教、身教基础上深入人心的心教 ,才是教育水平的高境界。   兵家以攻心为上 ,教育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进修学校的学员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学员 ,言教不慎 ,或伤他们的面子 ,或引起厌恶和反感 ,身教不妥 ,又有装腔作势 ,故弄玄虚之嫌。所以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言教、身教时 ,应以“心教”为追求境界 ,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所谓心教就是受教育者不但对教者及所传习的知识、技能乃至思想易于接受 ,而且对其学识、教风乃至人品从心里佩服 ,从心理接受。这要求教师有扎实、过…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要专业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一般同志认为教师专业化就是掌握所教课程的学科。我想,这是不够的,特别是基础课教师,这是很不够的。教师专业化,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各科教师共同的专业,即教育科学,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来说,是高等教育学;另一个涵义是各科教师特殊的专业,对于一个物理教师来说,就是物理学。精通物理学,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一个物理教师,特别是基础课物理教师,最好既是物理学家,又是教育家。美国栾斯里尔多科性工学院物理教授H·F·Meiners(1981年他曾和Resnick一道来中国讲学)是一个实验物理  相似文献   

15.
言教、身教还须慎教王思震(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教师不仅要言教和身教,还必须慎教。慎教,就是严肃认真地教,要教得慎重,不可马虎随意。慎教当然有谨慎的意思,但决不是谨小慎微。慎教的原则就是:自己不懂的不教,没有把握的不教,错误的东西不教。如果教师对所教的课...  相似文献   

16.
邹璐 《教师》2011,(3):118-1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诚然,从理论上来说,这句话无可挑剔。但是,作为教师而言,总会碰到几个"教不好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17.
一、互动式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是一种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人们普遍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塑造、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把教育者放到单一主体位置,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的对象,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自身的能  相似文献   

18.
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教、有待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允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性情感性质,使幸福与教育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则是更为深刻、可靠的理解。当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义。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幸福”;反之,不能教学生幸福,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幸福地教。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李泽亚深信,教育是思想者的行动,教育是智慧者的布道,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智慧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智慧的施为。历史周遭,唯道不变。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只有坚守"智慧教育",才是青羊教育的发展之道,"学有良教,质量领先,办智慧教育"就是他本人对教育之道的深情注解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20.
<正>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里的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为了将来"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一、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