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人说,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在名著经典的天堂中,上述内容似乎更显风景高雅、格调清新。在鲁迅的小说中,有对愚弱者的灵魂的悲悯和嘲讽;在鲁迅的思想中,还有对先知先觉者无谓牺牲的悲愤和同情。该情愫穿越时空余音不停,震荡在读者后人的心中。笔者试图对鲁迅的《药》作一番理论的思考,不当处敬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梁艳 《现代语文》2007,(3):41-43
《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巴洛察 《家庭教育》2011,(12):45-45
姚舜牧是明朝官吏、学者。《药言》一书是他在广昌任知县时所写,原名《药训》,后人取药石之意,改为《药言》。  相似文献   

4.
《药》的情节、主题、风格都得益于异域文学的营养。《药》的选材与东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一脉相承,其构思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十分接近,《药》的主人公形象与尼采的“超人”本质相似,艺术手法上秉承了安德列耶夫、陀思安耶夫斯基的特色。鲁迅倾心于西方文学的原因在于他的潜心研究,深入洞察,这就使他的《药》具有区别于西方文学的更为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杨绛对《斐多》的翻译和对《我们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仨》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杨绛对《斐多》思想的认知。杨绛通过翻译及创作,对灵魂不灭、灵魂归宿及灵魂的归途进行了一次智性的探索,并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阳娟蓉 《时代教育》2010,(2):237-238
自有人类以来,死亡差不多己成为一个与人类同龄的古老话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与无限的困惑。本文以《药》和《祝福》为例来看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文章首先对《药》和《祝福》中的死亡意识进行分析,其次,对鲁迅小说透露出死亡意识的原因和死亡价值的追问进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辉  姜卿 《阅读与鉴赏》2007,(3):50-51,49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遮的思想。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己》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一问世,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穷酸和  相似文献   

8.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0.
《药》与《夜》这两篇脍灸人口的佳作,不仅在标题的拟定、人物的安排、主题的设置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风格历来是人们极为关心的研究课题。许多文章在论及《药》的风格时都只说它的结尾才有阴冷的气息,对于它的整体风格,则往往避而不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上有篇文章则说:“从《药》的结束部分……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但是,如果把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理解成《药》整个小说的艺术风格,那是错误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收入了鲁迅先生的《药》、莫泊桑的《项链》和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这三篇经典的小说,而且将本单元学习小说的重点定为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用意是明显的,设计是巧妙的。  相似文献   

13.
《药事法规》是医药教育的必修课程.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药事法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方面对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我教小说《药》 鲁迅的小说《药》,在新课改之前就教了好多遍,却始终不甚满意。今年又教《药》,提前很久就在心里揣摩,一定不能再走老路。努力尝试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人物夏三爷。  相似文献   

16.
在《药》中,鲁迅创设的人血馒头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齿轮,又是隐喻“革命”的意象,承载了双重功能。通过这种双重性,他顺利地把个体层面治痨病的药——人血馒头转换为象征层面治疗国家民众顽疾的“药”——为革命所作的牺牲。输血的失败意味着华、夏两个血脉相连的群体整合的失败,从而自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催生民众的国家意识——臣民还不是国民。  相似文献   

17.
《药事管理学》是1984年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药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订药学类专业课程目录时,将该课程列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鉴于社会要求药学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度和广度的药事管理学才能,人事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我国推行执业药师制度,将“药事管理与法规”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占全部考试科目知识的1/4,并被列为药师继续教育的科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药事管理学》的教学。随着国家对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视,1998年在原国家医药管理…  相似文献   

18.
《药》创作于1919年4月,因选人中学语文课本而成为流传最广的鲁迅作品之一。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对它并不感兴趣。而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只有学会从《药》之类的经典作品中读出趣味,才有可能领略纯正的汉语的魅力。《药》是否有趣味,为什么要重视阅读趣味?下面,让我们立足文本,以心灵直觉感受艺术形象,感受《药》的趣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药》的分析,对目前定论的《药》的结构明暗线索双线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