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为学生奠定认知基础及学习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在这一时期学生不良的习惯没有得到矫正,便很容易成为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产生,多与心理教育的缺位有关,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有不同的学习问题,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想,才能让学生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2.
倾听习惯是我校习惯培养系列的第一选择。我校英语教研组通过学习倾听习惯、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能力等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拟定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并在教学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后形成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细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分年段来阐述我校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微课程为标志的学习变革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它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特别贴近当下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微课辅助初三物理实验复习课,用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需要,适时引入,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实验具体化,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优化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为学生提供自由、便捷的学习"小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同时不断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激发有意义学习心向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而如果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那就意味着学生要进行自我导向与控制,自我审视与诊断,自我促进与激励——这就是元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才能按学生心理、人格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评价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了解、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为此,我们以元认知理论为支撑,开始对小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一项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基础认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目学习习惯都有较高的要求。中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学习认知能力的养成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引导,从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合作交流、课下实践等多个角度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曾提出:"教学生在求知的路上自己活动",即让学生"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从地理教育的现状和学科自身特点出发,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建构"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思维和心理的习惯,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会考复习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CTCL研究范式,从"学习之前的认知状况"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心理进行研究。以"汉字的处理"及"计算机病毒"学习内容为例,采用非概率随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即将初中毕业的70名学生,对其认知状况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之前的认知可以分为术语模糊替换、认知结构不当、认知零星分散、认知黑箱四种类型。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熟悉的学习内容,学习之前认知类型以认知结构不当、认知零星分散及认知黑箱居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习内容,学习之前认知类型集中在认知结构不当及认知黑箱两种类型中。最后,尝试对高中信息技术基于学生认知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研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入情境,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爱为本,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6367名学生为样本,考察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的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于心理参与内部的关系,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显著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国际视野,研究与借鉴西方学校德育方法的有益成份,以我国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为现实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把传统方法、借鉴方法、创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文化背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培养高贵人性的使命,是大学生德育认知的载体、情感认同之所在、行为塑造的关键。区域文化能为高校德育提供鲜活素材,对当前主导德育存在的误区进行有力匡正。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文化保护与塑造,把其作为德育统一内容有益补充,并对区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评教"评价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心理调适,认知教学中的师生伦理关系,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坚持教师的道德原则,坚守教师的道德规范,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境界,才能起到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些差异的主观感受和归因方式对其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特殊的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融人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国家全新规划的、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德育必修课程.改革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分层别类,由浅入深,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向中职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9.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学生因心理不适会产生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会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乃至今后的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结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生心理不适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调控措施,对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运用周步成教授的MHT问卷对120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个性心理和成长发育四个方面。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应从这些角度入手,采取积极和干预对策,保障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